情况下,主持修建过连接西南几个省份的简易公路,有实践经验。
“习自珍!”
唐启喊道。
“到!”
一个身材精干、面色黝黑的军官应声起立,他穿着一身洗得白的军装,眼神里透着果敢和坚毅。
“我把滇缅公路交给你!
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但我就一个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打通这条生命线!
有没有信心?”
习自珍“啪”
地一个立正,声音洪亮,带着川滇一带特有的口音:“大帅放心!
就是豁出我习自珍这条命,也要把路修到印度洋去!
完不成任务,我提头来见!”
唐启满意地点点头,他知道,面对如此巨大的阻力,只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才能推动这项前所未有的工程。
力排众议,有时候需要的不是说服所有人,而是展示不可动摇的意志。
这条困龙,必须为自己凿开一个出海口。
1919年春末,当北方的积雪刚刚融化,云南西部横断山脉的深处,一场人与自然的史诗级较量已经拉开序幕。
习自珍的行动雷厉风行,工程兵部队作为骨干迅开赴前线,同时,征募民工的告示贴遍了云南、贵州、四川的大小城镇。
“修通滇缅路,救国救民出苦海!”
“管吃管住,还有工钱拿!”
这样的口号,对于许多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很快,数十万民工,扛着简陋的锄头、铁镐,推着独轮车,汇集到绵延数百公里的施工线上。
他们中有汉人,有彝人,有白族人,有傣族人……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
历史不会记住滇缅公路,也不会记得南洋机工,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修建现在的云南段32o国道。
滇缅公路的修筑是当时云南青壮因为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缅甸远征军等,牺牲太多,龙云又把军队派往了抗日前线,云南没有男子可以作为劳动力了。
1937年12月龙云号召二十万(根据建国后的老人口述的资料可能达8o多万)妇孺自带干粮工具,用手指头硬生生打通了这条维持了国内抗战5年的生命线。
官方给出的牺牲人数为三千人,实际伤亡人数达到了三万多。
南洋机工,这个名字从不会在任何庆典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就像所有人只记得朝鲜5o军,不知道台儿庄6o军,知道新四军,不知道新三军的多位滇系将领血洒中条山。
知道唐生智豪言守南京,不知道唐淮源血洒中条山,知道再电汤恩伯,不知道182师师长安恩薄死守禹王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