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阳光暖暖地照着,迪卡拉底带着同学们走进了小镇上一家颇有名气的东方饭店。店内弥漫着饭菜的香气,木质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墙壁上挂着几幅描绘小镇风光的画,给人一种质朴又温馨的感觉。
大家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旁,热热闹闹地聊着天。迪卡拉底笑着说:“今天带大家来这儿,不仅是品尝美食,也是一次特别的学习。”同学们听了,都好奇地看着他,不明白吃饭和学习能有什么联系。
很快,一道店里的招牌菜——红烧肉端了上来。红亮亮的肉块在盘中码放得整整齐齐,上面淋着浓稠的酱汁,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马克第一个动了筷子,夹起一块肉送进嘴里,嚼了几下后,微微皱眉说道:“哎呀,这肉咋这么咸呢,厨师是不是手抖盐放多了?”
坐在他旁边的苏拉却一脸享受地说:“我觉得还好啊,咸淡正好,这味道醇厚,酱汁调得恰到好处,肉也炖得软烂入味。”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汤姆也尝了一块,说道:“你们俩说的都不对吧,我咋觉得这肉淡了呢,差点滋味。”
这一下,大家都来了兴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有人觉得咸,有人觉得淡,还有人跟苏拉一样觉得刚刚好。
迪卡拉底看着大家争论,笑着问道:“同一道菜,为啥你们的感受差别这么大呢?”
马克抢着说:“老师,这肯定是厨师手艺不稳定呗,说不定今天状态不好。”
迪卡拉底摇摇头说:“马克,我们先不考虑厨师的问题。假设厨师的手艺一直很稳定,那会是什么原因呢?”
苏拉想了想说:“老师,会不会是我们每个人的口味本来就不一样啊?就像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辣,有人口味重,有人口味轻。”
迪卡拉底点点头,说道:“苏拉说得有道理。从哲学角度看,这反映了个体的差异性。我们每个人成长环境、饮食习惯都不同,这些因素塑造了我们独特的味觉偏好。就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口味完全一样的人。这种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我们多元世界的一部分。”
汤姆接着问:“老师,那除了口味不同,还有别的原因吗?”
迪卡拉底夹起一块肉,慢慢说道:“还有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当下的状态不同。比如,你今天运动量大,出汗多,可能就会觉得这菜淡;要是你早上吃了很咸的东西,现在可能就觉得这菜咸了。这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不仅受事物本身影响,还受自身当下状态的左右。这让我想起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洞穴里的人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子,就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当其中一个人走出洞穴,看到真实的世界后,才发现之前的认知是多么局限。我们对这道菜咸淡的判断,就如同洞穴里的人对影子的认知,会受到自身所处情境的限制。”
同学们都听得入神,没想到一道菜的咸淡问题,竟然能引出这么多哲学思考。
这时,一向爱思考的露西说:“老师,那既然我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差异这么大,是不是就没有客观标准来判断对错了呢?”
迪卡拉底放下筷子,认真地说:“露西,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虽然我们对这道菜咸淡的感受不同,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客观标准。厨师在做菜时,会遵循一定的烹饪标准和大多数人的口味习惯。从这个角度讲,是存在一个相对客观的‘合适咸淡’标准的。然而,我们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又确实千差万别。这就涉及到哲学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主观感受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会受到我们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就像康德所说,‘我们的认知不是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来符合我们的认知形式’。我们不能因为主观感受的差异,就否定客观标准的存在;同时,也不能忽视主观感受的多样性。”
马克挠挠头说:“老师,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可还是觉得有点绕。”
迪卡拉底笑着说:“这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理解起来需要时间。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对于一幅画的美丑评价。有人觉得色彩鲜艳就是美,有人觉得线条简洁才美,每个人的评价都带有主观色彩。但艺术领域也有一些公认的审美标准,像比例协调、构图合理等。所以,我们既要尊重每个人的主观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