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对应的证是“心下痞兼喜呕”,可能有它证,但中医讲究抓主证,所以在临床中只要遇到病人心下痞兼喜呕,就可以考虑用“半夏泻心汤。”
知道了“半夏泻心汤”所对应的主证后,我们再分析这一处方,这一处方中有黄芩黄连,少了大黄,少了大黄的原因是因为此方对应的病人内无积食,而且病人有脾虚的问题,所以不用性烈的大黄,改用“黄连和黄芩”,黄连清热去火而不走,黄芩清热去火的同时兼具走窜之力,黄芩黄连的目的是去心下痞火。
用半夏是因为患者有“喜呕”,用半夏降逆止呕吐。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是为了正补脾,这三味药也是仲景先师书中的“补脾正药”。
用“干姜”是为了补脾阳,因为脾虚的根本是脾阳虚,如果脾阳不虚是很难出现“心下痞”的问题。
这一处方中有“干姜”这一热药,有“黄连黄芩”两味寒药,猛然看是寒热药并用,其实这两种寒热药不是一个“系统”的,即使没有调和诸药的“甘草”,同用也不会出现药物的“格拒”问题,因为干姜温土中之阳入气风,而黄连黄芩则是清火入血分,药物“格据”问题常规出现在寒热药同入气分或者同入血分的情况下。
我们继续看“生姜泻心汤”这一处方,“生姜泻心汤”对应的主证是“心下痞、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这几证中“心下痞和干噫食臭”跟“半夏泻心汤”中的“心下痞和喜呕”是一致的,都是“气逆”的问题,故要用到“半夏泻心汤”。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说明患者腹中具有水证。生姜这味药“味辛内有汁水”,故能散水气,“生姜泻心汤”方的君药是“生姜”,目的是散腹中之水气,所以“生姜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根据腹中有水气这一证,对应的加了“生姜”这味药而形成的。
“甘草泻心汤”对应的证是由于脾阳虚弱兼具水证的“生姜泻心汤”由于误治,造成“脾虚兼客气上逆”的虚逆证,此方是“生姜泻心汤”中减了“生姜”和“人参”两味药,增加了“炙甘草”的量而形成的。
之所以减去“生姜”,是因为此证胃中虚,已经没有了水气。
减去“人参”是因为此证“客气上逆”,加“人参”会加剧“客气上逆”的问题。
增加“炙甘草”是因为此证胃中虚,用炙甘草补足胃中虚。
好了,写的太累了,本章到这里就结束吧,不足之处需要补充的后文书中我再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