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是清下焦之热,这种解释完全是对的,本不想再多啰嗦了,毕竟要详细将这四味药全部解释通得需要两章的文字,而且还会涉及到药材的“气、质、象(神)”上。
在这里我稍微补充一下,因为如果不补充一下,就无法详细解释“附子泻心汤”这一处方。
简单补充就是大黄气烈内有油质,走窜之力强而兼清热之力;黄连正苦,燥而无气,故守而不走,且黄连正苦而无气,故入血分而不入气分;黄芩得甲胆之气,且内有孔道象肠胆之孔道,故能清孔道相火。
也有正火用黄连、相火用黄芩、阴火用黄柏一说。
好了,我们继续回到“附子泻心汤”这一处方,其中大黄、黄连的用药原因跟“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一致的。煎煮炮附子是为了治疗“恶寒出汗少阴之证”。
至于用黄芩,第一种解释是,我们假设此方中没有黄芩,用热开水泡的大黄黄连这两味药是从上往下清热,而炮附子是从下往上复阳,说的“玄之又玄”一点,就是大黄黄连夹热下行时会跟炮附子携阳上升之力相撞,相撞之后大黄黄连所夹之热会被撞散而四散入孔窍缝隙之中成为伏热,所以“附子泻心汤”这一处方中用黄芩是防止热入孔敲缝隙之中。
第二种解释是,黄连守而不走,黄芩清热兼具走窜之力,入此方配大黄增强泄下之力,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合起来,清热兼泄下之力会强于大黄黄连组成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这也能说明“附子泻心汤证”比“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严重一点。
再啰嗦一下点,“附子泻心汤”中大黄黄连黄芩用开水泡,炮附子用煎煮方式,最后两汤合二为一服用,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消除药物“格拒”的作用,因为“附子泻心汤证”是上热下寒的证,用药也得寒热药并用,寒热药并用时会出现药物“格据”的问题,而且此方没有“调和诸药”的甘草,所以更会出现寒热药物成“格拒”之势,用开水泡药,取其性浮之义,煎煮取其下沉之义,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泡发入药是为了走上中焦,而附子煎煮用药则是为了入下焦,极好的解决了药物“格拒”问题。
好了,“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这两个处方写到这算是写完了。
上一章结尾处娱乐会所的那妹子叫全长乐,她是从“热、寒、逆、水、虚”五个方面解释了泻心汤,她解释的很对,她也是我当年行走江湖时遇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懂中医的人,我跟她还会有很多交集,后文中我再写她。
在这里我就不接着全长乐的观点去解释剩下的三个泻心汤了,因为我觉得全长乐解释的已经很全面的,我换个方式,只从虚实两方面解释。
上文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所面对的患者是心下痞的基础上内有积食,属于是实证,所以两个处方皆有大黄,而且这两个方子所面对的患者都没有脾虚之证,所以没有补脾之药。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所面对的心下痞是虚证,患者皆具有脾虚的问题,所以这三个处方中皆有补脾之药。
“半夏泻心汤”所对应的证在《伤寒》只写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看字面意思好像只是“满而不痛”这一证,如果仅这一证的话不需要“半夏泻心汤”,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即可,所以我们应该再次细细分析一下“半夏泻心汤”对应的条辨。
原文我在这就不写了,条辨起先说的是患者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未用柴胡汤而误用攻下之药,出现心下满而不痛的证,原文中“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这里之所以写“柴胡不中与之”,说明患者心下满而不痛的基础上兼具了柴胡证,如果没有兼具柴胡汤证,按照仲景先师言简意赅的写作风格,那不会出现“柴胡不中与之”这一句话。
我们根据“半夏泻心汤”这一处方逆推此方中患者兼具什么柴胡证,柴胡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半夏泻心汤”的组成是“半夏、黄芩、人参、甘草、大枣、黄连、干姜”这七味药,其中“半夏、黄芩、人参、甘草”在小柴胡汤方中也有,没有“柴胡”和“生姜”说明患者没有“往来寒热”和“胸胁苦满”之证,有“半夏”说明患者有“呕吐”的情况,因为在《伤寒》中,仲景先师在“呕吐”之证上一般优先考虑的是“半夏”这味药。
所以我们可以逆推出来“半夏泻心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