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天三夜,第四j分区指挥部的灯光,几乎没有熄灭过。
林毅和余秋里,带着所有的核心指挥员,将“惊雷”行动的每一个细节,都放在显微镜下,进行了无数遍的审视和推敲。
沙盘推演,进行了不下十次。
每一次推演,都会发现新的问题,也都会诞生新的预案。
到了第三天,那份最初只有几页纸的作战计划,已经变成了一本厚厚的、足有几十页的行动手册。
手册里,不仅有总体的作战部署,更有精确到每一个连、每一个排,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需要完成什么任务的具体指令。
甚至连信号弹的颜色、联络的口令、伤员的后送流程,都规定得一清二楚。
这已经不是一份简单的作战计划,这更像是一部为“奇袭新乡”这部大戏,量身定做的精密剧本。
每一个参战的单位,都是剧本中的一个角色。
他们只需要按照剧本的要求,演好自己的部分,就能共同导演出一场辉煌的胜利。
看着这份凝聚了所有人智慧和心血的“剧本”,林毅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他相信,凭借这样周密的准备,只要不出现天崩地裂般的意外,他们此战必胜!
“政委,我看,差不多了。”林毅合上行动手册,眼中闪烁着精光,“我们的准备,已经做到了极致。再推演下去,意义也不大了,反而会消磨大家的锐气。”
余秋里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几天的高强度脑力劳动,让他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将,也感到了一丝疲惫。
但他看着眼前这份堪称完美的作战计划,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是啊,该准备的,都准备了。剩下的,就看临场发挥了。”他点了点头,随即又问道,“你准备什么时候,把计划上报给军区和总部?”
按照纪律,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必须得到上级的批准。
林毅沉吟了片刻,说道:“就现在吧。我们的主力部队,这几天就要全部运动到位了。时间不等人。”
“好!”余秋里表示同意,“你来主笔,我来润色。我们联名,用最高级别的密电,发上去!”
林毅点点头,立刻坐到桌前,铺开纸笔。
他没有长篇大论地去描述战役的伟大意义,也没有过多地渲染困难。
他的电报,写得极其简洁、清晰、有力。
第一部分,阐述发起“惊雷”行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从策应晋察冀反“扫荡”、打击日军嚣张气焰的战略层面,一路分析到当前新乡兵力空虚、我方准备充分的战术层面,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惊雷”行动的核心作战方案。即“佯动调敌、隐蔽穿插、中心开花、快速撤离”这十六字方针,并附上了兵力部署和攻击时间。
第三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风险评估和控制预案。林毅将他们在沙盘推演中,预想到的所有重大风险,以及相应的对策,都一一列明。这充分展示了他们不是在盲目冒险,而是进行了一场经过精密计算的“豪赌”。
最后,在电报的末尾写道:
“……我部全体指战员,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完成此次作战任务!”
“此战若胜,将极大动摇敌人在华北的战略部署,极大鼓舞我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恳请上级批准!”
写完后,他将电报递给了余秋里。
余秋里逐字逐句地看了一遍,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这份电报,有理有据,有勇有谋,既体现了必胜的决心,又展示了周密的准备,无可挑剔。
他在电报的末尾,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发出去吧。”余秋里说道,“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一封关系着数千名战士生死、关系着华北战局走向的电报传给了上级。
……
太岳军区指挥部。
陈旅长和参谋长,正对着地图,为晋察冀的严峻形势而忧心忡忡。
“晋察冀那边,压力太大了。”
“冈村宁次这次是铁了心要置晋察冀于死地啊。”
参谋长叹了口气。
陈旅长眉头紧锁,说道:“总部已经下令,让我们所有根据地,都积极行动起来,想办法给鬼子制造麻烦,减轻晋察冀的压力。”
“可是,我们当面的鬼子,也都跟缩头乌龟一样,守着据点不出来,想找个下手的机会都难。”
就在这时,一名译电员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刚刚译出的电报。
“旅长!参谋长!第四j分区林毅、余秋里联名电报!”
“林毅?”
陈旅长精神一振,“这小子,从延安回来就要搞事情啊!!快,拿过来我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