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城里转了两天,林毅对这个红色首都的了解也更深了。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锦衣玉食,到处都是低矮的窑洞和穿着补丁衣服的军民。
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和希望。
白天,军民们一起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大生产景象。
晚上,窑洞里就会亮起油灯,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和嘹亮的歌声。
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着。
林毅甚至还去旁听了一堂艺术团的公开演出,看着那些年轻的学员们在简陋的舞台上,用饱满的热情表演着抗日话剧,台下的观众们时而义愤填膺,时而热泪盈眶。
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未曾感受过的。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高级指挥员进修班的开学典礼,在军政大学的露天大礼堂里正式举行。
所谓的“大礼堂”,其实就是一片被平整出来的黄土地,主席台是用土坯和木板搭成的,座位则是学员们自带的小马扎。
条件虽然简陋,但气氛却异常庄重热烈。
林毅和来自各个根据地的几十名指挥员坐在一起。
他环顾四周,发现自己果然是里面最年轻的一个。
周围的学员,大多是三十岁以上,一个个皮肤黝黑,眼神锐利,身上都带着一股浓烈的硝烟味。他们都是从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百战之将,是各个战略区的宝贝疙瘩。
能和这样一群人成为同学,林毅感到一阵兴奋。
典礼上,学院的正副院长都发表了讲话,勉励学员们要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军事理论和政治素养,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开学第一天,没有上军事课,也没有讲战术。
第一堂课的教员,是一位戴着深度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中年干部。他讲的题目,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这让很多习惯了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干的指挥员们,感到有些意外,甚至有点不适应。
“……我们为什么要革命?我们为什么要打仗?是为了升官发财吗?不是!是为了个人的英雄主义吗?更不是!”
教员的声音不高,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我们打仗,是为了解放全中国的劳苦大众,是为了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新社会!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在心的信念!”
林毅坐在
这些理论,他上辈子在书本里学过,这辈子在实践中也感受过。
但像这样系统性地,从理论的高度进行阐述,还是第一次。
他发现,这些看似“务虚”的理论,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他过去很多凭着直觉和本能去做的事情。
他为什么要在收编溃兵时,强调官兵平等?为什么部队要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以前,他只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做能赢得民心,能提高部队的凝聚力。
现在,他明白了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因为,这就是我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根,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
一堂课下来,林毅感觉自己的脑子像是被清洗了一遍,许多原本模糊的概念,都变得清晰起来。
他下意识地打开了自己的系统面板。
【宿主:林毅】
【可用技能点:109】
【已掌握技能:】
【1.战场观察(高级)】
【2.战术指挥(高级)】
【3.战术布置(中级)】
【……】
他注意到,在【战术指挥(高级)】这个技能的后面,似乎多了一行很小的,若隐若现的注释:“理论基础模块正在构建中……”
原来如此!
林毅心中恍然大悟。
自己的系统,虽然强大,但更多的是偏向于“术”的层面,是具体的战斗技巧和指挥能力。
而现在在抗大学习的这些理论知识,则是在为自己补充“道”的层面。
“道”与“术”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运筹帷幄的统帅。
这个发现,让林毅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抗大的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凑。
上午,是政治理论课,学习党的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统一战线政策。
下午,则是军事理论课。
教员们不仅会讲解古今中外的经典战例,从孙子兵法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还会结合八路军自身的特点,系统地讲授游击战争的十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