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延安城里星星点点地亮起了灯火。
不同于前线的死寂,这里的夜晚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远处隐约传来大生产的号子声,近处则有孩子们的嬉闹声,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而富有生机。
林毅在窑洞里简单地吃了晚饭,正就着油灯看着一本从接待处借来的一本书,勤务兵又一次敲响了他的房门。
“林首长,时间差不多了,我带您过去吧。”
“好。”林毅放下书,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军装,跟着就走出了窑洞。
晚上的风有些凉爽,吹在脸上很舒服。
两人一前一后,走在蜿蜒的黄土路上。
一路上,不时能碰到巡逻的战士,看到他们都会立正敬礼,纪律十分严明。
林毅的心里还在猜测。
今晚到底会是哪位首长要见自己。
他以为会去某个看起来很气派的指挥部,可勤务兵却领着他,拐进了一片普普通通的窑洞区。
这里的窑洞,和他住的几乎没什么两样,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门口站岗的哨兵多了两个。
勤务兵跟哨兵低声交谈了几句。
然后回头对林毅说,
“您进去吧,领导在里面等您。”
林毅点了点头,心里更加好奇了。这么朴素的地方,会是哪位大人物?
他深吸一口气,迈步走进了窑洞。
窑洞里的陈设非常简单,一张木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军事地图,桌上点着一盏煤油灯。
灯光下,一个身影正背对着他。
那个背影好像很熟悉也很陌生。
“呵呵,坐…嘛,不要紧张。”
带着浓重口音的话语让林毅回过神来。
“你这个小娃娃,还挺有意思。”
“我看了你们打陵川和武家湾的战报,写得很详细,打得也很精彩。今天找你来,没有别的事情,就是想听你亲口给我这个后方的人,讲讲前线的战斗故事。”
讲故事?
林毅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
这哪里是讲故事,这分明就是对自己的考校。
他定了定神,脑子里快速地将整个战役过程梳理了一遍,然后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从发现日军调动的异常开始,讲到了如何说服李云龙、丁伟联合作战,再到陵川攻城战的兵力部署,以及最后武家湾伏击战的战术构想。
他讲得很细,但没有丝毫夸大自己的功劳,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战术决策的依据,以及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分析上。
领导听得非常认真,他没有打断林毅,只是时不时地点点头。
当林毅讲到,他判断日军会对陵川进行报复性轰炸,并且提前做了一定的疏散准备时。
领导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当讲到,面对日军精锐联队的追击,林毅力排众议,决定不跑反打,在武家湾设伏时,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所以,我认为,单纯的撤退是甩不掉鬼子的。他们轻装急进,我们带着缴获的物资,就是乌龟和兔子的赛跑。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求战,利用太行山的地形优势,把追兵变成猎物。这一仗,我们虽然伤亡很大,但是打掉了鬼子的嚣张气焰,也为我们在太岳军区立足,打出了威风。”
林毅讲完了,有些口干舌燥,端起桌上的粗瓷碗喝了一口水。
窑洞里安静了下来,只剩下煤油灯燃烧时发出的很轻微的“噼啪”声。
过了好一会儿,领导才缓缓开口,
他没有直接评价这场战斗,而是问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
“你读过书吗?读过哪些书?”
林毅也不能说自己前世读过,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在家乡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参军了,在部队里扫了盲。读过一些军事方面的书,也……也看过一些杂书。”
“《孙子兵法》看过没有?”
“看过。”
“那你觉得,你在武家湾打的这一仗,最符合《孙子兵法》里的哪一句话?”先生饶有兴致地问道。
林毅想了想,答道:“‘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当时我们三支部队,已经是被鬼子盯上的死棋,不拼死一搏,就没有活路。”
“说得好!”
领导看着林毅,眼中满怀欣慰和期待。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你们不仅自己活了,还打出了一场了不起的大胜仗!这一仗的意义,不仅仅是全歼了日军一个精锐联队,更重要的是,它发生在整个中条山战役惨败,全国抗战士气最低落的时候。你们的胜利,就像是一剂强心针,打进了全国军民的心里!告诉了所有人,我们中国人,我们八路军,是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
他的声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