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纯粹。”
杨廷仪抚掌:“就是如此,为师不图他能有多少实学之能,他所长之处,在于完全没有权欲心,认同实学,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冲破樊笼的可能,可惜了……身份不够。”
“皇帝站在我们这边的话,咱们这边才能有一搏之力,否则天下皆敌。”
“今日你就读上一读这部书。”杨廷仪说着走向书架,从中抽出一本书,递给了姜惊鹊。
姜惊鹊接过来,神色一愣。
《武则天艳史》?
“哈哈哈……翻开看。”杨廷仪仿佛看到了极为好笑的事,促狭的挤挤眼睛。
姜惊鹊恍然大悟,笑着翻开封皮,果然是《商君书·弱民篇》!
有赖于他过目不忘的技能,一炷香后,他已经翻到了结尾,坐在那里感觉浑身有些冷,历史果然埋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
“务在弱民”。
让百姓贫穷、愚昧、怯懦,才是维持统治的“正道”!
“取万国之利以养大明之民”,打造一个富足、强盛、文明的大明,从根本上……就是动摇了这千年帝王术的根基,就是在挑战那龙椅上的人,以及依附于这套规则生存的整个庞大阶层!
眼前那幅象征着无限可能的《堪舆世界全图》,此刻在摇曳的烛光下,竟仿佛笼罩上了一层浓得化不开的血色阴影。
颜回“箪食瓢饮”的安贫乐道。
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宏愿。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训诫……无数圣贤之言在他脑中翻滚、碰撞,最终都在这“弱民”二字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茫然地望着眼前须发皆白、面容枯槁的师父。
姜惊鹊也想喝酒,骤然见到历史真相的一角,让他也想喝酒,这种冲击让姜惊鹊感觉到了无力,虽然他是穿越而来,有着大明无人能及的视野。
但一想到现在努力让大明富裕,让百姓吃饱饭,是跟全天下最强的政治集团做对,感觉到的不是斗志满满,那太假,感觉到好像没有了意义。
即使自己能做到,也有一种最终还会被拨回原来轨道的无奈,那是人性。
或者自己帮师父做好教育产业,培养出来的还是一帮学阀地主,心中便充满悲伤。
他此刻忽然想到嘉靖早年间励精图治,就像现在革除弊政,惩治贪腐,天下为之一清,后来突然转向,是不是也是因为看到了商君书?
他生于藩王世家,应该是没有受过帝王之术教育的皇帝,很有可能看了这部书,起码受到了影响吧,这位天子一生充满了转折,有极高的政治手腕,如果一生都像早年间治国,那大明绝对会迎来煌煌中兴,不至于后来到万历靠张居正续命。
“痴儿,醒来!”杨廷仪一声断喝。
姜惊鹊浑身一颤。
“痴儿!”杨廷仪紧紧盯着姜惊鹊,“你心神被夺,几近失守,可知为何?”
姜惊鹊下意识摇头。
“因为你心中尚有悲悯!”杨廷仪的声音斩钉截铁,“你为黎庶困苦而忧,为万民贫弱而愤,你见不得这血食天下的‘弱民’之术,你骨子里尚有良知,尚有德性!这正是老夫今日最高兴之事!
若你听完那番话,只觉理所当然,甚或沾沾自喜于窥破天机,盘算着如何跻身食利之列,那老夫才是瞎了眼,收了个真正的囊虫!”
这番话如同洪钟大吕,狠狠敲在姜惊鹊心头。
他抬起头,望向眼前须发皆白的杨廷仪。
古稀之年,致仕尚书,早已功成名就,安享清福不好吗?为何还要在书院,呕心沥血地推行实学,培养可能被视为“异端”的种子?
这不是疯癫,这是真正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倔强!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义担当!他身体力行地在践行自己认定的道,哪怕只在自己掌控的书院这一方天地里,也要播下实学的种子。
师父说这话,哪里是解释?
分明是见自己心灰意冷,鼓励自己,这就是——大贤良师!
一股滚烫的热流瞬间从心底涌起,姜惊鹊猛地站起身,绕过书案,走到杨廷仪面前,深深拜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