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了辽东后,张书缘、李标,以及张世泽等人就率领着诸将,见到了袁可立。
而他与李标这两位文官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这并不是因他们主动请缨而来的。
没错,自从秦良玉先行赶赴辽东了以后,朱由检就为了能打好此战又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
在会议之初,除了张书缘、李邦华、钱龙锡、温体仁、孙承宗这五人外,其余之人全都选择了默不作声,以沉默来对抗朱由检的出征决定。
这倒不是说李长庚等六部尚书不通时世,不忠于朱由检。
而因为,那袁可立的谋算,对于大明来说是一件负担极重的事情,搞不好还会因此而酿出祸乱!
面对那些静默的文官,朱由检却也是没脾气,只得是深吸了口气,以口苦无奈之言去劝解他们了。
这好在有张书缘、李邦华、孙承宗及张世泽四人在场,而再加上朱由检又是苦口婆心的明言担责之下,所以这群人便就慢慢的松了口。
在松口之后,众人便就开始围绕着辽东的军政、后勤补给,以及国家内部的稳定和财政之事展开了讨论。
pS:这个会议博弈我就不写了,若写的话就太啰嗦了。
最终经过长达三天的讨论博弈,朱由检便就拍了板,决定调张书缘远赴东江整理军政要务,毕自严暂接银钱征收。
李标暂放冗员裁撤之事去往辽东勘验辽军,而其事务交由王永光全权负责。
而后又将洪承畴、虎大威、孙铨、孙传庭等一些能征善战之辈给升了次官(不升品),将这二十五万人给分成了前中后及左右五军。
洪承畴及左良玉负责右军,孙铨及虎大威负责后军,曹文诏及孙传庭则负责左军,前中二军则是由五军都督府中的那群侯爵带领。
没错,这二十五万人是由北方几个省份的数个卫所精锐所组成,所以洪承畴等人能被升官也是在情理之中。
至于朝廷中枢,则是各司其职,该维稳的维稳,该征粮的征粮,该宣传的宣传。
总之主打一个全力而出!
当然,对于这决定,那东浙二党那也是颇有微词的。
就比如,李邦华、钱龙锡、成基命三是极其反对调李标去辽东。
因为这在东林党看来,一旦要让浙党负责裁撤之事了,那他东林清流可就要倒大霉了。
而对于张书缘去辽东那就更是反对,在他们看来,这张书缘也不过是运气好没死在己巳大战而已,而想要借战事节制东江唯有派遣知兵之人,比如派遣李邦华或者是成基命、王永光或兵科给事中薛国观几人才为合适。
的确,李邦华与成基命几人是懂用兵事不假,但人数最多的清流却疏漏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东江的问题不在兵上,而是在人上!
倘若让这几位过去,这搞不好那毛文龙就会被他们给关押入狱了不可。
还是那句话,在眼下的朝中,对于毛文龙这个人,那是微词很大的,而这基本上可以说,那朝中的所有势力都有人在主张移除东江镇,并召毛文龙问罪。
而对于他们的主张谏言,朱由检则理都没理,直接就以“战时事大”为由,拒绝了他们的谏言。
……
我们说回当下。
进驻了锦州大营,张书缘、李标及张世泽三人就见到了袁可立。而他们身后的靡靡大军,则是在赵率教等人的安排下去安营扎寨了,只留着曹文诏等先行抵达的将帅跟随了在一旁。
“拜见老大人。”
还未步入主营,张书缘一行便隔着老远就瞧见了袁可立,紧接着众人便就对其摇摇的施了一礼。
“诸位客气了,这一路劳顿,诸位还是快快随我入营暂歇。”
袁可立也没纠结,大大方方的就受了他们这一礼,毕竟就眼下的朝廷而言,能让他有所顾忌的人是不绝不会超过十个。
“谢大人。”
见过了礼后,众人就在袁可立的邀请下步入了大营。
“老大人,敢问我军眼下战况如何?大凌河城可有脱困?”
坐下之后,李标这个老夫子就代表众人言语了。
“唉,李阁,实不相瞒,我军前沿正处焦灼,我军无法前出,敌军也无法攻我。至于我大凌河城…,眼下朱梅和祖大寿还被困在那城中。”
一听这话,张书缘三人瞬间就对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