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药搭配起来,就像给‘发电站’添加优质的燃料,让火力更旺,气血生成更足。”
“升麻和柴胡呢,”岐大夫继续说,“这两味药药性升发,《本草纲目》里说升麻‘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晕’,柴胡‘和解少阳,疏肝升阳’,它们就像智能稳压器,能帮助黄芪、党参补的气向上输送,到达心肺、头部,解决你头晕、气短的问题。”
“还有茯苓、半夏,这对是化痰祛湿的黄金搭档。”岐大夫笑着说,“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就像给体内装了个滤网,能把多余的水湿过滤掉;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就像一台旋风除尘器,能把已经凝结的痰涎清理干净。但这次用它们,是在补气的基础上使用,不会像之前那样耗伤正气,反而能事半功倍。”
“最后加一味炮姜,这可是画龙点睛之笔。”岐大夫强调道,“炮姜是干姜炮制而成,《神农本草经》说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炮姜的温中散寒作用更强,能直接温暖脾阳,就像给‘锅炉’添上一把星火,不仅能融化体内的寒湿,还能引导虚火归元,解决你口干舌燥的问题。”
张桂兰听得连连点头,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岐大夫,您说得这么明白,我心里踏实多了!那这药怎么吃?还有啥要注意的?”
“我给你开七剂药,每天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饭后温服。”岐大夫叮嘱道,“服药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山药粥、小米粥、蒸南瓜、炒薏米,这些都能健脾养胃。千万不要吃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比如冰西瓜、冷饮、肥肉、辣椒,这些东西会损伤脾阳,加重病情。”
他又说:“另外,你要注意休息,别太劳累,接送孩子、做饭这些活,能让家人帮忙就尽量帮忙,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可以眯一会儿。适当散步,每天走个半小时,能促进气血循环,但千万别剧烈运动。还有,保持心情舒畅,别想太多烦心事,情绪也会影响脾胃功能。”
“对了,”岐大夫补充道,“你可以每天按揉足三里穴,这个穴位是‘长寿穴’,《内经》里说‘肚腹三里留’,按揉它能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足三里在膝盖外侧下方凹陷处,每天按揉两次,每次五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宜。”
小石头赶紧把这些注意事项写在纸条上,递给张桂兰的侄女:“姐,你照着这个记下来,提醒阿姨按时吃药、注意饮食和休息。”
侄女接过纸条,连忙道谢:“谢谢岐大夫,谢谢小石头!我们一定照做。”
张桂兰颤巍巍地从布包里拿出钱,递给岐大夫:“岐大夫,太感谢您了!您不仅给我瞧病,还说得这么明白,比之前的大夫强多了。这是药费,您点点。”
岐大夫接过钱,数了数,找给她零钱:“阿姨,不用客气,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你先吃七剂药,吃完再来复诊,我根据你的情况调整药方。”
张桂兰收好药方和零钱,起身道谢:“好嘞!岐大夫,我吃完药就来,您真是我的救命恩人!”
看着张桂兰和侄女离开的背影,小石头忍不住问:“师父,张阿姨的病真的能治好吗?她之前吃了那么多药都没效果。”
“肯定能治好,只要她遵医嘱,按时吃药、调理饮食和作息,不出一个月,症状就能明显好转。”岐大夫信心十足地说,“她的病虽然看似复杂,但根源明确,就是脾阳不足、气血亏虚,只要抓住这个根本,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很多慢性病看似难治,其实都是因为没有找到根源,只治表面症状,反而越治越糟。”
小石头点点头:“师父,我明白了,以后我看病也要像您一样,仔细辨证,找到根源,不能只看表面症状。”
“没错!”岐大夫欣慰地说,“中医辨证论治,就像侦探破案,要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真凶。《伤寒论》强调‘辨证论治’,《金匮要略》注重‘脏腑辨证’,都是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找准了病因病机,才能立法、处方、用药,做到药到病除。”
七天后,张桂兰果然如约来到岐仁堂。这次她精神好了很多,脸色也红润了些,不再像上次那样气喘吁吁。
“岐大夫,您的药太管用了!”张桂兰一进门就笑着说,“我吃了三剂药,就觉得胃口好多了,能吃一碗饭了,腹胀也减轻了;吃了五剂药,痰少了很多,口干也好多了,夜里不用起来喝水了;现在四肢发麻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