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半个月后,林慧和陈凯给岐仁堂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仁心调气血,岐仁堂里复安康”十个大字。那天,老城区的阳光正好,透过樟树的枝叶,洒在岐仁堂的匾额上,映得药香愈发浓郁。
小宇看着锦旗,忍不住问岐大夫:“师父,林慧姐的病,您为什么要分早晚服药呢?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讲究?”
岐大夫坐在案几前,喝了一口茶,缓缓说道:“《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人体的阳气,白天盛,晚上衰;阴气则晚上盛,白天衰。早晨阳气升发,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能借助阳气升发之势,更好地补气升阳,修复肺脾功能,这叫‘顺势而为’;晚上阴气渐盛,服用归脾汤和六味地黄丸,能借助阴气沉降之势,更好地养血滋阴,养心安神,滋补肾阴。”
他顿了顿,继续说:“这就是中医的‘时间药理学’,顺应人体的昼夜节律用药,才能让药效发挥到最大。而且,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五行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我们补脾胃(土),就能滋养肺(金);补肺(金),又能滋养肾(水);滋肾(水),又能反过来滋养脾(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就是《难经》里说的‘虚则补其母’,也是中医‘隔脏治疗’的智慧,不局限于治肺治脾,而是调理整个生命网络,让气血阴阳重新平衡。”
小宇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师父,我以前总觉得中医的方子复杂,现在才明白,每一味药、每一个配伍,都有很深的道理,都离不开《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经典。”
岐大夫笑了笑:“是啊,中医的根在经典,理法方药都源于此。但光读经典还不够,还要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灵活运用。就像林慧姑娘的病,看似是咳血、闭经、发热,症状繁多,但核心是情志内伤导致的肺脾两虚、阴虚火旺,抓住这个核心,对症用药,才能药到病除。”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案几上的《黄帝内经》上,书页上的字迹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清晰。岐仁堂里,药香依旧,岐大夫的话语,像春雨般滋润着小宇的心田,也滋养着每一个前来求医的病人。而林慧的故事,也像一粒种子,在老城区的巷子里,悄悄传递着中医的智慧——情志关乎健康,气血连着脏腑,唯有身心同调,才能拥有真正的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