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风’了。气能摄血,肺气不足,就拦不住血液,所以会咳血;肺主皮毛,肺气散了,皮毛就像没了遮挡的窗户,夜里阳气内敛,阴液就从‘窗户’里漏出去了,这就是盗汗。”
他又指了指案几上的一盆绿萝,叶子有些发黄发蔫:“脾主运化,就像这花盆里的土壤,负责吸收养分,供给枝叶生长。忧思过度,脾就像被冻住的土壤,没法运化水谷精微,气血就没了来源。气血不够,人就会消瘦、乏力、没胃口;女子以血为本,气血亏虚,冲任二脉得不到滋养,月经自然就停了;气血亏久了,阴液不足,就会生出内热,所以下午会发热,脸发红,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阴虚生内热’。”
小宇在旁边忍不住插话:“师父,那之前医院开的止咳止血药,为什么没用呢?”
岐大夫摇摇头:“那些药,多半是寒凉止血的,比如白茅根、仙鹤草之类。林慧姑娘本是气血亏虚,属于‘虚证’,寒凉药就像给快枯萎的绿萝浇冰水,只会伤了脾胃的阳气,让气血更难生化,反而加重病情。《脾胃论》里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治病得先补脾胃、益肺气,把气血的源头稳住,才能谈止血、调经、退热,这就是‘治病求本’啊。”
林慧听得似懂非懂,急切地问:“岐大夫,那我这病还能治好吗?我真的不想再这样下去了,我还想好好过日子。”
“能治,”岐大夫语气肯定,“你这病不是顽疾,只是气血耗损得厉害,需要慢慢调理。《难经·十四难》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我给你开两套药方,分早晚服用,再配合情志调理,不出三个月,保管你恢复如初。”
说着,岐大夫拿起毛笔,在处方笺上写下药方,一边写一边解释:“早晨阳气升发,我给你开补中益气汤加味。补中益气汤是《脾胃论》里的经典方,专门用来补脾胃、升阳气。方里的黄芪,《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补虚损,益气力,就像给脾胃添上一把旺火,让气血能生发起来;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和黄芪搭配,就是补脾胃的‘黄金搭档’,能夯实气血生化的根基;党参、炙甘草辅助黄芪、白术补气,当归养血,陈皮理气,防止补气太过导致腹胀,升麻、柴胡升发阳气,让下陷的中气提上来。”
他顿了顿,继续说:“你肺有虚热,咳嗽带血,所以我加了桔梗、贝母、知母。桔梗能引药上行,直达肺窍,就像给药力搭了个梯子,让补气的药能到肺里;贝母润肺化痰,知母清热生津,这两味药药性平和,既能润肺燥、止咳嗽,又不伤脾胃阳气,暗合《温热论》里‘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道理。”
写完第一张处方,岐大夫又拿起一张笺纸,写下第二张:“晚上阴气渐盛,我给你开归脾汤,再配六味地黄丸送服。归脾汤是《济生方》里的方,后来经过《景岳全书》修订,专门用来补益气血、健脾养心。方里的龙眼肉、酸枣仁、远志能养心安神,让你晚上能睡个好觉,就像给疲惫的心灵盖上一床蚕丝被;黄芪、白术、党参继续补脾胃,当归、白芍养血,木香理气醒脾,防止滋腻碍胃。”
“那六味地黄丸呢?”陈凯问道。
“六味地黄丸是《小儿药证直诀》里的方,是滋补肾阴的经典。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后天补先天,先天养后天,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林慧姑娘气血亏虚日久,肾阴也被耗损了,晚上肾经当令,服用六味地黄丸,能滋补肾阴,给身体补充‘津液’,就像给干涸的池塘注入甘泉。用归脾汤送服,就是让补气血的药和滋肾阴的药相互配合,气血阴液同补,效果更好。”岐大夫解释道。
他把两张处方递给小宇:“小宇,按方抓药,黄芪用炙黄芪,贝母用川贝,熟地要选怀熟地,质量好的。告诉煎药的师傅,补中益气汤加味,早晨煎一剂,分两次服,饭后半个时辰温服;归脾汤煎一剂,晚上睡前服,六味地黄丸每次服九克,用归脾汤的药汁送下。先抓半个月的药,吃完再来复诊。”
小宇接过处方,应声去了。岐大夫又转头对林慧说:“姑娘,吃药只是一方面,情志调理更重要。《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你要试着放下心结,母亲在天之灵,也希望你能好好生活。平时多出去走走,看看花草树木,和朋友聊聊天,别总一个人待着。肝气舒了,脾就不会被压抑,气血也能更好地生化。”
“还有饮食,”岐大夫补充道,“你脾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