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日益激烈,荀勖的政治立场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司马炎晚年,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太子司马衷(即后来的晋惠帝)昏庸无能,朝廷大权逐渐落入外戚杨骏与贾后(贾南风)手中。
杨骏是司马炎的岳父,凭借外戚身份独揽大权,排斥异己;贾后则是太子司马衷的妻子,野心勃勃,一心想夺取朝政大权。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荀勖最初试图保持中立,希望能够调和杨骏与贾后之间的矛盾,维护朝廷稳定。
但杨骏专横跋扈,不仅不听从荀勖的建议,反而处处排挤他,剥夺他的权力。
为了自保,也为了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荀勖最终选择依附贾后集团,与贾后的亲信贾谧、郭彰等人结盟,共同对抗杨骏。
西晋永平元年(公元291年),贾后联合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等人,发动政变,诛杀杨骏及其党羽,掌控了朝政大权。
荀勖因参与政变之功,被任命为太尉、侍中,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
但此次政变也开启了西晋“八王之乱”的序幕,此后,诸王为争夺朝政大权相互攻伐,天下大乱,西晋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荀勖虽在政变中保全了自身与家族的利益,却也因依附贾后集团而饱受后世诟病,不少史学家认为,他晚年的选择,不仅违背了自己早年“事君尽忠”的初心,也间接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荀勖病逝,享年六十岁,谥号“成”。
纵观荀勖的一生,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贤臣,也是一位在乱世中挣扎的政客。
他修订礼乐,完善官制,为西晋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复兴立下汗马功劳;他善于谋略,沉着应对危机,在伐蜀之战与钟会叛乱中展现出过人的智慧;但他晚年依附权贵,参与党争,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污点。
或许,我们不应以单一的“贤臣”或“奸臣”来评价荀勖,毕竟在西晋那个门阀林立、权力倾轧的时代,想要独善其身并非易事。
他的一生,既有儒家士大夫的理想与抱负,也有普通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妥协。
透过他的生平,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古代智臣的智慧与谋略,更能感受到西晋王朝从统一到衰落的沧桑变迁,以及那个时代士大夫群体的命运沉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