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幡旗在风中飘动。
“让他跑了!”丁奉气得咬牙,“快追!他肯定还没走远!”
二将领兵沿着山路追赶,刚到山脚,却见前方竹林中走出一人,身着素色长衫,手持羽扇,正是黄承彦。
他拦在路中,神色平静地说:“二位将军请留步。孔明乃刘皇叔麾下重要谋士,如今赤壁之战在即,杀了他,岂不是断了孙刘联盟的根基?公瑾若真为东吴着想,当以大局为重,而非计较个人恩怨。”
丁奉、徐盛对视一眼,面露难色。
他们知道黄承彦在襄阳有声望,且与庞统交好,若是强行动手,怕是不好收场。
况且黄承彦所言有理,如今东风已至,正是破曹的关键时候,若真杀了诸葛亮,刘备那边必然震怒,联盟恐会破裂。
“先生所言极是,只是我等奉都督之命行事,若空手而回,恐难交差。”丁奉拱手道。
黄承彦笑了笑:“二位只需回禀公瑾,说孔明已前往江夏调度兵马,待战后自会前来赔罪。公瑾若有疑虑,可问士元,他会为我作证。”
二将思索片刻,觉得此事可行,便率军撤回军营。
待他们走远,黄承彦才松了口气,转身走进竹林——他知道,诸葛亮已安全撤离,接下来,便是要看赤壁之战的结果了。
三日后,赤壁传来捷报:孙刘联军借东南风之势,用火攻烧毁了曹操的连环战船,曹军大败,死伤无数,曹操带着残部向北逃窜。
消息传到柴桑,百姓欢呼雀跃,周瑜虽心中仍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借风”之举,是此战获胜的关键。
黄承彦得知捷报后,没有去见诸葛亮,而是悄悄离开了柴桑。
他站在江边,望着向东流去的江水,心中感慨万千——这场胜仗,虽解了当下之危,却也只是乱世中的一场波澜。
刘备与孙权的联盟,本就建立在利益之上,将来若荆州归属再起争端,怕是又会兵戎相见。
“先生,咱们接下来去哪里?回襄阳吗?”阿福问道。
黄承彦摇了摇头,目光望向江夏的方向:“先去江夏看看阿丑吧。她惦记孔明许久,如今胜仗已胜,也该让她安心了。”
说罢,他踏上一叶扁舟,顺着江水向东而去。
江风拂动他的长衫,远处的天空渐渐放晴,可他心中却隐隐觉得,这乱世的风雨,还远远没有结束。
建安十六年,刘备应刘璋之邀,率军入蜀,留诸葛亮、关羽、张飞驻守荆州。
黄承彦则带着妻子黄氏,在江夏城外的一处山谷定居,平日里依旧耕读采药,偶尔也会去荆州城看望女儿黄月英和女婿诸葛亮。
这年深秋,黄承彦正在院中晾晒草药,忽闻院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他抬头望去,只见一名浑身是血的士兵从马上摔下来,挣扎着向他爬来,口中喊道:“黄先生……快……快去救赵将军!赵将军在长坂坡被曹军围困,危在旦夕!”
黄承彦心中一紧,连忙上前扶起士兵:“你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什么?赵将军为何会在长坂坡遇袭?”
原来,曹操得知刘备入蜀后,派大将曹仁率领五万大军突袭荆州南部,赵云奉命率军三千前往抵御,却在长坂坡中了曹仁的埋伏。
曹军四面合围,赵云虽奋勇杀敌,却因兵力悬殊,被困在坡上的一座破庙里,粮草和水源都已断绝,随时可能被曹军攻破。
“诸葛亮先生如今在荆州城调度兵马,一时无法脱身,特让小人来请黄先生,您熟悉长坂坡地形,或许能想出办法救赵将军!”士兵说完,便因伤势过重昏了过去。
黄承彦不敢耽搁,立刻让妻子照料士兵,自己则带着阿福,牵了两匹快马,向长坂坡方向疾驰而去。
长坂坡他早年曾去过几次,那地方地势险要,坡上多是密林和沟壑,易守难攻,却也容易被困——曹仁选在此地设伏,显然是早有准备。
一路疾驰,傍晚时分,黄承彦终于抵达长坂坡附近。
他勒住马,躲在远处的山坡上观察,只见曹军的营帐密密麻麻地围在破庙周围,火把的光芒照亮了半边天,不时传来士兵的呐喊声和兵器碰撞声。
破庙的大门早已被曹军攻破,赵云的士兵们退守在庙内的大殿里,凭借残破的墙壁顽强抵抗,形势岌岌可危。
“先生,曹军太多了,咱们就两个人,怎么救赵将军啊?”阿福看着山下的阵仗,声音有些发颤。
黄承彦眉头紧锁,目光在坡上的密林和沟壑间扫过,忽然眼前一亮:“长坂坡西侧有一条暗沟,是早年山洪冲刷形成的,直通破庙后的枯井——我曾在那里避过雨,知道暗沟的入口。咱们可以从暗沟潜入破庙,再想办法带赵将军突围。”
说罢,他带着阿福绕到长坂坡西侧,在一片茂密的灌木丛中找到了暗沟的入口。
入口狭窄,仅容一人通过,里面漆黑一片,还散发着潮湿的泥土味。
黄承彦点燃随身携带的火把,率先走了进去,阿福紧随其后。
暗沟内高低不平,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不时要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