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这样,诸葛亮答应了这门亲事。
黄承彦回到襄阳后,把消息告诉了黄月英和黄氏,母女俩都十分高兴。
黄月英更是忙着准备嫁妆,还亲手做了一个木制的“指南车”模型,说要送给诸葛亮,助他将来行军打仗。
建安三年冬,诸葛亮亲自来到襄阳,迎娶黄月英。
婚礼虽不奢华,却十分热闹。
司马徽、庞德公等襄阳名士都前来道贺。
黄承彦看着奢华穿着嫁衣,挽着诸葛亮的手,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心里也放下了一块大石。
婚礼过后,诸葛亮带着黄月英返回新野。
临走前,黄承彦拉着诸葛亮的手,郑重地说:“孔明,阿丑就交给你了。你将来若能成就大业,定要记得初心,善待百姓,莫要辜负了天下人的期望。”
诸葛亮深深一揖:“先生放心,晚生定当铭记您的教诲,不负阿丑,不负天下。”
看着诸葛亮和黄月英离去的马车,黄氏轻声道:“夫君,咱们的女儿终于嫁出去了,真好。”
黄承彦点点头,眼中却带着几分复杂的情绪:“是啊,嫁出去了。只是孔明这一路,怕是不会太平。将来他们夫妻二人,还要经历不少风雨啊。”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一阵雁鸣。
黄承彦抬头望去,只见一群大雁正排着队,向南方飞去。
他知道,这乱世的冬天,才刚刚开始——而他的女儿和女婿,已经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建安十三年,秋。
襄阳城内人心惶惶。
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攻克荆州重镇新野,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荆州大半落入曹操手中。
许多百姓拖家带口,向南逃难,昔日繁华的襄阳城,如今满是凄凉。
黄承彦的竹院却依旧平静。
他坐在窗前,手中拿着一封从江夏寄来的信,是黄月英写的。
信中说,诸葛亮已说服刘备与孙权结盟,如今正与周瑜在柴桑商议抗曹大计,只是周瑜心胸狭隘,对诸葛亮多有猜忌,处处设难,她很是担心。
“先生,外面传言曹操要派人来请您出山,辅佐他治理荆州,您打算怎么办?”阿福端着一碗热茶进来,神色担忧地问。
黄承彦放下信,接过热茶,语气淡然:“曹操虽有雄才大略,却多疑嗜杀,非我所愿辅佐之人。他若真派人来,我自会想办法推脱。”
正说着,院外传来一阵马蹄声,紧接着,一个身着铠甲的士兵来到柴门前,高声道:“奉丞相之命,请黄承彦先生前往荆州府衙议事,望先生即刻动身!”
黄承彦起身,走到柴门处,对着士兵拱了拱手:“这位军爷,老夫年迈体弱,且早已不问世事,怕是难当丞相之请。还请军爷回去禀报丞相,老夫多谢他的厚爱。”
那士兵脸色一沉:“先生这话是何意?丞相有请,岂容你推脱?若你执意不去,休怪我们无礼!”
说着,身后的几个士兵也围了上来,神色不善。
黄承彦依旧神色平静:“军爷息怒。老夫并非有意抗命,只是真的体弱多病,若强行前往,怕是会中途病逝,反而耽误了丞相的大事。不如这样,你们先回去,容老夫准备几日,再前往府衙拜见丞相如何?”
士兵犹豫了片刻,觉得黄承彦说得也有道理,况且黄承彦在襄阳颇有声望,若强行绑走,怕是会引起百姓不满。
他冷哼一声:“好,我就给你三日时间。三日后若你还不前往府衙,休怪我们不客气!”
说罢,带着士兵转身离去。
待士兵走远,阿福才松了口气:“先生,他们三日后还会来,您怎么办啊?”
黄承彦笑了笑:“放心,三日后,咱们早就不在这儿了。”
他转身回到屋内,开始收拾行装,“阿丑在信中说周瑜对孔明多有猜忌,如今赤壁之战在即,孔明怕是会有危险。我得去柴桑一趟,看看能不能帮他一把。”
当晚,黄承彦带着阿福,趁着夜色悄悄离开了竹院,向柴桑方向出发。
一路上,他们避开曹操的军队,走小路,渡江河,历经十几天的奔波,终于抵达柴桑。
此时的柴桑,正是战云密布。
孙权已下定决心与刘备联合抗曹,周瑜被任命为左都督,率领东吴水军,与刘备的军队在赤壁会师。
诸葛亮则留在柴桑,协助周瑜制定作战计划,却处处受到周瑜的刁难——周瑜见诸葛亮才华远超自己,便想借机除掉他,先是让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后又让他去“借东风”,若不能完成,便以军法处置。
黄承彦来到柴桑后,没有直接去找诸葛亮,而是先找到了好友庞统。
庞统此时在周瑜手下担任谋士,对周瑜的心思颇为了解。
“承彦兄,你怎么来了?”庞统见到黄承彦,又惊又喜。
黄承彦坐下后,直接说明来意:“士元,我听说公瑾对孔明多有猜忌,还设下了不少难题,可有此事?”
庞统叹了口气:“确有此事。公瑾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