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祥之言”。
建安五年五月,孙策在丹徒山中狩猎时,因追逐一只鹿而与侍卫走散,途中遭遇许贡的门客(许贡曾为吴郡太守,因反对孙策被斩,其门客欲为其报仇)。
双方发生搏斗,孙策被箭射中面颊,身负重伤。
回到军营后,孙策的伤势日渐恶化,临终前,他恍惚间见一白发老者立于床前,身着素布道袍,手持藜杖,正是于吉的模样。
孙策惊呼一声,吐血而亡,年仅二十六岁。
此事虽为巧合,却被百姓解读为“于吉索命”,更让于吉的“仙人”形象深入人心。
此后,江东百姓对于吉的祭拜从未断绝,即便在孙权建立吴国后,也未明令禁止——据《吴书》记载,孙权的皇后潘淑曾私下供奉于吉画像,祈求子嗣,而孙权得知后,也仅是“默然不语”,并未加罪。
于吉之死,并未终结其“传奇”,反而让其形象在民间不断被神化,甚至逐渐融入道教体系,成为跨越千年的“民间神只”。
西晋时期,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将于吉与左慈、葛玄并列为“汉末三大方士”,称其“得太平之道,能通鬼神,济万民,虽身死而神不灭”。
葛洪认为,于吉所传的《太平青领书》,虽部分内容“略显粗陋”,但核心思想(如“关爱百姓、反对暴政”)与道教“无为而治”的理念相通,故将其纳入道教经典体系。
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陶弘景在《真诰》中,进一步将于吉的地位提升,称其“死后升仙,为‘太平广化真人’,居太上老君座下,掌管人间疾疫之事”。
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系统化,于吉所传的《太平青领书》被列为“道教早期经典”,其本人也被尊为“太平道始祖”之一(另一始祖为张角)。
北魏太武帝时期,道士寇谦之“清整道教”,曾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修建“太平观”,供奉于吉画像,每逢疾疫之年,便举行法会,祈求于吉“驱邪除疫”。
南朝梁武帝萧衍笃信道教(后改信佛教),曾下令在吴郡为于吉重修“太平观”,并亲题匾额,追封于吉为“太平普惠真人”,这是官方首次正式承认于吉的“神只”地位。
唐代是于吉“神化”的关键时期。
唐玄宗李隆基崇尚道教,曾下令将《太平青领书》列为“国子监必读典籍”,并命人将于吉的故事改编为《太平广化真人传》,颁行天下。
天宝年间,唐玄宗更是下令在全国各州郡修建“太平观”,以于吉为主祀神,规定每逢正月十五(于吉诞辰,民间传说),官员需前往祭拜,祈求地方平安。
据《唐六典》记载,当时全国共有太平观120余座,仅江东地区便有30余座,可见于吉在唐代的影响力。
宋代,于吉的“神只”地位进一步巩固。
宋真宗赵恒曾亲赴吴郡太平观祭拜于吉,并御笔题词“济世爱民,太平广化”,将其画像纳入“道教诸神图谱”。
宋徽宗时期,由于朝廷崇信道教,于吉被加封为“太平广化普济真君”,其祭祀规格与“三清四御”之下的“十殿阎罗”相当。
在民间,于吉的形象也更加具体化:百姓将其视为“健康之神”“平安之神”,家中若有人生病,便会供奉其牌位,焚香祷祝;渔民出海前,会向其祈求风平浪静;甚至商人开业,也会祭拜于吉,祈求“生意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