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此时,张松趁机向刘璋建议,邀请刘备入蜀,让刘备协助抵御张鲁和曹操。
张松对刘璋说:“曹操兵强马壮,天下无敌,如果他夺取汉中后再进攻益州,我们难以抵挡。刘备与您同是皇室宗亲,为人宽厚仁德,又与曹操势不两立,不如邀请他入蜀,让他讨伐张鲁。刘备若能击败张鲁,占据汉中,益州便有了屏障,曹操也就不敢轻易来犯了。”
他还列举了刘备过往的功绩,如在徐州抵抗曹操、在荆州安抚百姓等,称赞刘备的军事才能和仁德之心,劝说刘璋相信刘备。
刘璋本就缺乏主见,听张松说得有理,又想到刘备是皇室宗亲,应该值得信任,便同意了张松的建议,派遣法正前往荆州迎接刘备。
法正见到刘备后,向他详细介绍了益州的情况,并转达了张松的心意,劝刘备趁机夺取益州。
刘备大喜过望,立即率领庞统、黄忠、魏延等将领,带着数万兵马进入益州。
刘备入蜀后,刘璋亲自前往涪城迎接,两人会面时相处融洽,刘璋还调拨了大量的粮草和兵马给刘备,让他前往葭萌关讨伐张鲁。
然而,刘备到达葭萌关后,并没有立即进攻张鲁,而是停驻不前,开始广施恩德,笼络益州的民心。
他派人慰问当地百姓,减轻赋税,处理冤狱,很快便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好感。
张松见状,心中焦急,他多次写信给刘备和法正,催促他们尽快采取行动,夺取益州。
张松在给刘备的信中写道:“如今大事即将成功,您为何还停滞不前呢?如果错失良机,益州就会落入他人之手,到时候后悔就晚了。”
他还向刘备提供了益州的详细地图,标注了山川险要、兵力部署、粮草囤积等重要信息,为刘备夺取益州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这张地图后来成为刘备集团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依据,也体现了张松对刘备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张松的密谋最终还是败露了。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进攻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援。刘备以此为借口,向刘璋请求增加兵力和粮草,准备离开益州回援孙权。
刘璋虽然懦弱,但也察觉到了刘备的意图,只同意给刘备调拨一半的兵力和粮草。
刘备以此为由,发动了夺取益州的战争。
就在此时,张松的兄长张肃得知了弟弟的计划。
张肃性格谨慎,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向刘璋告发了张松。
张肃与张松虽然是兄弟,但在政治立场上却存在分歧。
张肃更倾向于维护刘璋的统治,而张松则希望通过辅佐刘备来改变益州的命运。
张肃的告发,成为了导致张松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
刘璋得知张松竟然暗中勾结刘备,出卖益州,勃然大怒,下令将张松处死,并下令封锁益州各地的关隘,与刘备彻底决裂。
张松被处死时,年仅三十多岁,正是施展才华的黄金时期。
他的死,让刘备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内应,也让他夺取益州的计划变得更加艰难。
但张松的付出并没有白费,他为刘备入蜀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关键的情报支持,最终刘备在经过数年的苦战之后,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攻克成都,正式夺取了益州,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张松的一生,短暂而充满争议。
他作为益州的臣子,却暗中勾结外敌,出卖自己的主公和故土,从传统的忠义观念来看,他无疑是一个“叛徒”。
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张松也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投机取巧、卖主求荣的反面形象,遭到后人的诟病。
这种评价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忠君爱国”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在传统观念中,臣子应该对主公忠心耿耿,即使主公昏庸无能,也应该尽忠到底,而不是背叛主公,投靠他人。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张松的行为也有其无奈之处。
在那个乱世之中,“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成为了许多士人的生存准则。
张松深知刘璋的无能,明白益州在他的统治下迟早会走向灭亡,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位“明主”来拯救益州,让益州的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松的行为也体现了他对益州命运的关注和对理想主公的追求。
他的背叛,并非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对益州未来的期望。
张松的才华是不可否认的,他的过目不忘之能在整个三国时期都极为罕见。
他对益州的了解为刘备夺取益州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客观上加速了刘备集团的发展壮大,为后来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张松的帮助,刘备想要夺取益州恐怕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可能错失良机。
蜀汉政权建立后,益州成为了其重要的根据地,刘备在益州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促进了益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张松拯救益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