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又是一年多过去。坤宁宫内,春日的暖阳透过玲珑的窗格洒进来,在地上映出斑驳的光影。
已经三岁的胤祚,穿着杏黄色的小皇子常服,正坐在厚厚的地毯上,面前摊开一本启蒙的《千字文》。
他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更为沉静,小脸白皙,眉眼继承了父母的所有优点,精致得如同玉琢。
此刻,他伸出肉乎乎的手指,点着书上的字,小嘴一张一合,并非胡乱咿呀,而是清晰地、一字一顿地念了出来:“天、地、玄、黄……” 声音奶声奶气,却异常准确。
舒云坐在不远处的榻上做着针线,是一双给胤祚做的小巧靴子。她偶尔抬头,目光温柔地落在儿子身上,唇边带着满足而欣慰的笑意。
自那次中毒风波后,胤祚的身体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已与健康孩童无异,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孩子展现出了惊人的聪慧。
“宇、宙、洪、荒……” 胤祚念得顺畅,竟无一字差错。他并非死记硬背,小脑袋偶尔会歪一歪,似乎在理解这些字的含义。
这时,玄烨处理完上午的政务,信步走了进来。他挥手止住了宫人的通报,静静站在门边,看着眼前这温馨的一幕。
当他的目光落在胤祚身上,听着那稚嫩却清晰的诵读声时,深邃的眼眸中瞬间迸发出难以掩饰的惊喜与骄傲。
舒云见到他,欲要起身,玄烨已快步走过来,按住她的肩膀,低声道:“别动。” 他的目光依旧胶着在儿子身上,“祚儿他……何时能认这么多字了?”
舒云放下针线,柔声回道:“也就是这几月的事。臣妾平日不过随意教他认几个,谁知他看过一两遍便能记住,这本《千字文》,他前日才刚开始看,今日竟已能念了大半。”
玄烨心中震动,走上前,蹲在胤祚面前,拿过他手中的书,随意指了几个并不算简单的字:“祚儿,告诉皇阿玛,这个念什么?”
胤祚抬起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看了看父皇,又看了看字,毫不犹豫地答道:“日,月,盈,昃。” 发音标准,毫不迟疑。
玄烨又连续指了几个,甚至故意挑了些笔画繁复的,胤祚竟无一错漏,偶尔还会奶声奶气地补充一句:“辰宿列张。寒来暑往。”
“过目不忘……朕的祚儿,竟有过目不忘之能!” 玄烨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把将儿子抱起来,高高举起。
胤祚先是吓了一跳,随即被父皇开怀的笑容感染,也咯咯地笑了起来,小手搂住玄烨的脖子。
玄烨抱着儿子,在殿内踱了几步,心中的喜悦如同沸腾的泉水。他自幼聪慧,勤学不辍,深知天赋的重要性。
胤祚展现出的这份超凡记忆力,不仅仅是聪明,更是一种得天独厚的禀赋,是成为明君贤主的绝佳基石!
他将胤祚放下,却依旧揽在怀中,看向舒云,眼中光芒闪烁,语气带着一种近乎笃定的兴奋:“舒云,你看到了吗?朕的祚儿,是天赐的瑰宝!”
舒云看着兴奋的父子俩,心中亦是欢喜,但欢喜之下,却隐隐升起一丝更为复杂的情绪。
她走上前,拿着帕子轻轻擦去胤祚额角玩闹出的细汗,语气温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谨慎:“祚儿是聪慧,臣妾也惊喜万分。只是……他还这般小,臣妾只愿他能平安快乐。”
玄烨明白她的担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胤祚的聪慧一旦传扬出去,必然会引来更多的关注,甚至是更深的忌惮。他收敛了些许外露的情绪,将胤祚交给乳母带去用点心。
殿内只剩下帝后二人。玄烨握住舒云的手,目光沉静下来,却比方才更加深邃:“你的顾虑,朕明白。正因如此,我们更需早做打算。”
他拉着她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巍峨的宫墙殿宇,“祚儿的天赋,不能埋没,但也绝不能成为旁人攻击他的靶子。朕会亲自为他挑选最稳妥、最有学识的启蒙师傅,不急于求成,而是循序渐进,夯实根基。坤宁宫的守卫,也要再加强一层,所有近身伺候的人,必须再三筛查,确保万无一失。”
他的话语条理清晰,显然已在瞬间思虑周全。“在他足够强大之前,这份聪慧,在你我心中是喜悦,在外人眼中,或许只能是‘比寻常孩子伶俐些’。”
他看向舒云,眼神锐利,“朕要的,不是他少年早慧的名声,而是他将来能稳稳接住这江山社稷的能力与心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