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行三十里后,官军夜抵张柴村,全歼负责烽燧报警士卒。
李愬命令:稍事休整进食,留五百人把守城栅,防备朗山方向之敌;另以五百人切断通往洄曲桥梁,然后全军立即开拔。
诸将皆问:军队开往何处?
李愬这才宣布:直入蔡州,取吴元济级去也。
诸将闻说皆大惊失色,但军令如山,只得率部急进,至此亦难计生死了。
一路行来,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冻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
张柴村以东道路,唐军无人认识。
人人以为此去必死无疑,但无人敢于违令。
暴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军三十五里,夜半之时,终于抵达蔡州。
八千精兵行动,且又是在深夜寂静之时,未免脚步杂沓,马蹄踏雪有声。
众将恐怕惊醒城内守军,皆以为忧。
接近蔡州之时,见城外有一处鸭池,上万只鸡鸭尽宿于池畔草丛。
李愬灵机一动,便令投石惊扰鸡鸭,使其鸣啼喧噪,以掩行军时踏雪之声。
此时蔡州城中,兀自一片和平祥和气象。
自从吴少诚任淮西节度使,吴氏三代割据淮西抗拒朝命,唐军已有三十余年未到蔡州,故此蔡州守军毫无戒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更时分,李佑、李忠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城头,杀死熟睡中守门士卒,只留巡夜者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军。
李佑在外城既已得手,便命手下急急打开城门,迎大军入城,后又依前法袭取内城。
鸡鸣时分,大雪渐止,李愬亲引诸将进至吴元济外宅。
哨卫觉察情形有异,急奔至内室,禀告吴元济官军来临。
吴元济高卧未起,大笑答道:岂有此理!
此必是俘囚作乱,谣言惑众。
孤天亮后召集亲军,当杀尽此辈便是,尔等休得惊扰。
接着又有门将抢入府来,在庭院中高声报说:内城已被唐军攻陷矣。
吴元济透过窗纸,看到院中积雪盈尺,更不相信,漫不经心答道:此必是洄曲守军不耐夜寒,派其子弟前来向我索求寒衣者。
乃从容起床,欲待唤人更衣盥洗。
却忽然听到有人在府外传令,闻令响应者声震天地,怕不有上万人马?
吴元济这才感到恐惧,一脚踢翻盥盆,摘弓挎剑,自角门出府,急呼左右亲随披甲执兵,随自己登上牙城拒敌。
李愬引军入城,顷刻间八千精兵便集结完毕,极为神。
当即便分兵一半进攻牙城,另一半把守内外二城。
又自率降兵作为向导,拥入镇守洄曲淮西大将董重质府宅,聚其家属。
董宅合家上下,无不惊怖。
李愬善言抚慰,并遣董重质之子前往洄曲,招降其父。
其子见全家皆已落入其手,命在顷刻,焉敢不从?急出城趋至洄曲军营,来见父亲:蔡州内外城俱失,全家已被李愬拘执,以礼相待。
因命儿出城,来劝降父亲大人也。
董重质闻说大惧,乃单骑驰回蔡州,至李愬军前投降。
李愬大喜,由此断绝洄曲守军回援蔡州之望,遂命集三军之众,全力攻打牙城。
蔡州百姓皆受吴氏父子欺榨已久,满怀怨恨,争先恐后负柴抱薪,相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
只攻打了一日,黄昏时分城门毁坏,吴元济走投无路,只得弃兵投降。
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亦相继降唐,淮西遂平。
李愬利用风雪阴晦、烽火不接天气孤军深入,置全军于死地而后奇袭得胜,一战而定淮西,可谓用兵如神。
由是天下大震,朝廷威信大增,各藩镇诸侯,皆都恐惧不安。
画外音:淮西乱平之后,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弃藩入朝,朝廷由此收复沧、景二州。
继而卢龙镇使刘总上表请求归顺,成德镇使亦上表以求自新,向朝廷归献德、棣二州。
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病死,弟王承元上表归降。
元和十四年,朝廷又挟平定淮西之威,收复淄、青等十二州。
藩镇割据局面因之暂告结束,唐朝恢复政令统一,宇内沸腾,百姓皆望盛世。
唐宪宗叙论战功,诏命李愬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襄、邓、随、唐、复、郢、均、房等州观察使;加勋上柱国,封爵凉国公,食邑三千户。
又特命韩愈撰写《平淮西奉敕撰》,歌颂大捷,并在蔡州汝南城北门外刻石立碑。
由于碑文甚少提到李愬战功,惹怒李愬部下石孝忠,率人将《平淮西碑》砸毁。
官兵奉命前来擒拿肇事者,石孝忠还将其统领打死,直告到宪宗案前。
宪宗观览韩愈碑文不悦,遂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写再刻,方算罢休。
字幕:元和十三年,五月。
唐宪宗任命李愬为凤翔、陇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