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当时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藩镇使者在座,皆劝李希烈为帝,拜颜真卿为相,以借其名望,招徕天下名士。
李希烈复使李元平去见颜真卿,说与此事。
颜真卿斥责道:你不曾听说我家兄颜常山乎?安禄山反叛时倡义兵抵抗,后来即使被俘,也骂贼而死。
我近八十岁矣,官至太师,名节为重,命何轻哉?岂受你等叛贼所迫!
李元平将其言语回报李希列,在座众人无不失色。
李希烈恼羞成怒,遂命在庭院中挖一丈深坑,传言说要活埋颜真卿。
颜真卿闻说此事,冷笑道:死生有命,何必搞此鬼把戏!
荆南节度使张伯仪奉旨来伐,最终兵败而逃,丧师极众,连旌节亦被叛军抢去。
李希烈命将被俘士兵左耳割下,并张伯仪旌节一起送给颜真卿观看,以见其行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颜真卿知道王师覆没,于是痛哭扑地,气绝复醒,从此不再开口说话。
李希烈同伙周曾、康秀林欲袭杀李希烈,尊颜真卿为帅,事败被杀,颜真卿被押送到蔡州龙兴寺。
颜真卿自知必死,于是写好给德宗遗书,并自己墓志祭文。
写罢,复指寝室西墙言道:此乃我弃尸之地耶!
李希烈称帝,派使问登基仪式,颜真卿答道:老夫年近八十,曾掌朝廷礼仪,只知诸侯朝见皇帝之礼,不知叛臣称帝之仪。
李希烈为之气沮,但仍不敢杀之,恐绝天下之望。
镜头闪回,叙述李希烈出身来历。
字幕:李希烈,燕州辽西人,年轻时参加平卢军,随从李忠臣泛海征战河北有功。
李忠臣任淮西节度使,令李希烈任光禄卿,军中交口称赞其才。
李忠臣贪暴恣肆,由此大犯众怒,将其驱逐,上报朝廷。
代宗诏令忻王李造为节度副使,派李希烈为留后主事,又令滑亳节度使李勉兼管汴州。
德宗即位,加李希烈为御史大夫、节度使,改淮西军称淮宁军。
成德节度使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反叛,李希烈奉诏讨伐,朝廷拜为南平郡王,兼汉南北兵马招讨处置使,都统诸军。
梁崇义兵败自杀,荆襄平定。
德宗皇帝赏赐功劳,拜李希烈为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拥兵割据其地。
复委任李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坐镇襄阳。
李希烈于是不满,大掠而去,朝廷故作不知。
建中三年,唐德宗以李希烈为检校司空、淄青节度使,命征讨淄青节度使李纳。
李希烈拥兵三万驻扎许州,却派部将李苣去见李纳,与其相约结为唇齿,阴谋图取汴州,同时传檄给李勉借道。
李勉在陈留准备军需,建桥清道以待,严加守备。
李纳派游兵引导李希烈阻断汴州饷路,李勉凿通蔡渠运道引运东南粮饷。
李希烈串联河北三镇,兵势炽烈。
朱滔等人称王,愿尊李希烈为帝,李希烈乃自号建兴王、天下都元帅。
由是朱滔、李纳、王武俊、田悦、李希烈五贼叛唐,凶焰燃烧半个天下,屡败王师,取得汝州。
又拘捕李元平,兵众西进。
东都大惊,朝野士人皆逃避至河阳、崤渑等地。
由是皇帝听信卢杞建议,诏令颜真卿颁诏晓谕顺逆;同时却又派左龙武大将军哥舒曜为帅,随后便去讨伐。
韩信当年伐齐害死郦食其,与今何其相似乃耳。
哥舒曜攻克汝州,李希烈派周曾、吕从贲、康琳抵抗。
唐军进抵襄城,与王玢、姚詹、韦清等合计反击李希烈,计谋未成,皆被杀,只有韦清逃奔刘洽。
李希烈回归蔡州,上疏归咎周曾等人。
皇帝不赦,诏令能斩杀李希烈者,四品以上者得其官职,五品以下者封户四百,庶民则免赋三年。
又派神策将刘德信率领节度、观察、团练子弟兵,合力屯守阳翟;更以李勉为淮西招讨使,哥舒曜为副招讨使,张伯仪任淮西应援招讨使,贾耽为应援招讨副使。
刘德信离开阳翟入汝州,叛军攻取阳翟,打败张伯仪,哥舒曜战而不利,屯驻襄城。
李希烈恃胜,举全军三万人围困哥舒曜。
皇帝西巡,王师士气不振,不能御贼,襄城陷落,哥舒曜逃奔东都。
李希烈更进攻汴州,李勉逃奔宋州。
李希烈据有汴州,遂野心大炽,既僭居帝位,国号为楚,年号武成。
任用张鸾子、李绶、李元平为宰相,郑贲为侍中,孙广为中书令。
另剖地设置四节度,以汴州为大梁府治,以安州为南关,将石染色做帝玺。
又在上蔡、襄城缴获折车银釭,奉之以为瑞信,用以迷惑属下。
接着窥视江淮,大攻襄邑,唐军守将高翼战死。
汴滑副都统刘洽率曲环、李克信军十多万人在白塔与李希烈叛军交战不能取胜,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