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将太子计划告之。
陈玄礼听罢兵变之谋,沉吟不语。
李辅国见此情状,遂冷笑道:将军且要仔细忖夺才是。
太子殿下与杨国忠誓不两立,举朝哪个不知?只因当初杨国忠掌管天下诸镇节度使,又与高仙芝结交,故此奈何不得他。
如今玄宗陛下避乱出逃,所带三千禁军,太子东宫卫队独占两千,禁军精锐飞龙禁军亦皆听命。
两个太孙广平王与建宁王,又典亲兵扈从,将军自忖能与抗乎?且杨国忠已成众矢之的,将军宁与此国贼殡葬耶!
陈玄礼因与众军同行同宿,自知军心皆怨,恨不能生食杨国忠之肉,听罢心意遂决。
于是答道:公公请回,某愿惟太子殿下马是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辅国出庭回奏太子,报说大事已定。
陈玄礼唤来心腹卫士张小敬等十数人,暗地吩咐,布设妙计。
张小敬等领命刚出,见宰相杨国忠骑马从驿中出来,被二十几位吐蕃使者拦住,向其陈诉无食之苦,并请示归途。
便在此时,禁军中忽有人大声喊叫:杨国忠与胡虏密议,意欲谋反!
杨国忠闻声大惊,见事不妙,急荡开吐蕃诸使围拢,拨马想走。
冷不防一骑飞来,马上之将抬手一箭,已将杨国忠射落马下。
众人惊视之,见放箭者正是骁骑卫士张小敬。
杨国忠亡魂皆冒,滚身而起,带箭狂奔,直向馆驿内逃去,欲入内院寻求玄宗庇护。
当时禁军布置周密,怎肯让其逃脱?直追到马嵬驿西门内,将杨国忠乱刀砍死,并割下级,献予龙武大将军。
陈玄礼见军变已成,说不得抛下幻想,令将级挂在驿门示众。
禁军遂一拥而入,寻着杨国忠之子杨暄并韩国夫人,也都杀死,斩草除根。
唐玄宗闻听殿外鼎沸,急令宰相魏方出殿,看是生了甚事。
魏方走出殿外,立于庭中大声斥道:今陛下在内安歇,尔等何敢无礼喧闹?
话未落音,便见寒光映目,早有一把钢刀挥至,魏方人头落地。
宰相韦见素闻听外面惨叫不善,亦急自内殿出来看时,前脚刚刚出门,已有一根铁棍飞来,被击伤头部。
韦见素一个趔趄,坐倒在槛外台阶之上,鲜血流下,遮其眼目。
忽又见眼前钢刀耀目,又有人要上前砍下。
只听庭中有军士大叫:此位是韦相公,且勿伤他。
那把钢刀方在头顶生生停住,千钧一,韦见素侥幸免于祸患。
玄宗闻听外面叫嚷不休,又见两位宰相外出不回,便知道有些蹊跷,却不知道已经酿成兵变。
当下在殿中稳身不住,只得带了高力士及两个黄门小监,亲自出至中庭。
天子一脚踏出门,早见魏方尸横就地,韦见素满头流血,众军喧闹不休。
唐明皇已经全然明白,不愧聪智帝王,不问杀官之罪,先善言告谕军士,令各归本队。
禁军见天子出来,依然嘈杂不休,千人集于驿站之外,仍不散去。
驿门外众军更是高声喧嚷,并不时传来刀枪撞击之声。
玄宗见众军不肯奉诏,只得高呼道:龙武将军何在?汝等欲要弑君耶!
陈玄礼闻听天子呼唤,排众而前,跪地奏道:臣禀陛下,酿成今日之局,皆因杨国忠谋反,逼令安禄山起兵,以致社稷倾颓,不可收拾。
众将实为陛下江山之故,已将其父子处决,臣请陛下饶恕众军,只究为臣治擅专之罪可也。
唐明皇道:既是杨国忠谋反,尔等有功无过。
待回驾长安之时,再行叙功封赏。
天子说罢,便要进殿。
陈玄礼却不肯起身谢恩,依然奏道:杨国忠父子虽已伏诛,贵妃尚在左右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
玄宗见说要杀杨贵妃,倚杖回身,转入驿内,倾而立,良久不一言,神情悲怆。
回忽见高力士在身后侍立,玄宗遂流泪叹息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朕若杀她,岂不是累及无辜!
高力士见状,忙上前跪禀:臣启陛下!
贵妃确实无罪。
但将士们已杀了宰相,贵妃乃杨相胞妹,若仍在陛下左右服侍,将士恐其日后挟恨报复,心中岂能自安?请陛下审时度势,使将士心安,才能确保陛下平安!
玄宗见已无法挽回,万般无奈,只得命高力士到馆驿外向三军传谕,赐杨贵妃自缢死,稍时将尸公示于众。
三军闻听此诏,同声欢呼,这才停止骚乱喧嚷。
可怜七十二岁唐玄宗,老泪横流,凄苍入内,与贵妃杨玉环诀别,愿其善处转生,来世再做夫妻。
杨贵妃此时叫天不应,也只得挥泪揖别天子,并叮嘱皇上前路保重。
于是杨贵妃被缢杀于驿中之佛堂,终年三十八岁。
杨玉环死后,陈尸于天井之中,使禁军将士验明正身,然后就地掩埋。
陈玄礼见处死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