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激动欲绝,又见恩师卧龙之令,如何不信?待要详细问时,龙吟已将令牌重纳怀中,转身离去,刹时不见。
姜维乃依恩师孔明之计,暗遣部将数人潜出大营,至前面驿道埋伏。
刚刚埋伏稳妥,果见邓艾信使飞马而至。
众人遂将信使擒获,连人带书回报姜维。
姜维折其奏书视之,微微一笑,遂依其笔迹,重写一封,将邓艾擅自承制拜官之举,皆以自负之语改篡,辞句傲慢无礼至极。
改篡已毕,将口封严,召被俘信使问道:你是想死,还是想活?
信使连连叩头:某家有九十老母,我死母亦必亡。
某愿活命,惟听将军吩咐。
姜维笑道:既如此,你将此书赴洛阳。
若是回报邓艾,某亦不惧,我与钟将军这里有二十万军,直接杀到成都,连邓艾一并铲除。
但你失书泄机,邓艾亦非杀你不可。
信使连连应道:了有何好处?某不便是,将军自管放心。
姜维大喜,即以百金赐之,使其自去洛阳。
司马昭细览邓艾表奏,见擅自封官,言语傲慢不敬,心下甚为恼怒,于是诏至营,令监军卫瓘告诫邓艾:卿表中所奏诸事体大,皆应上报子侯诏,不宜自行实施。
戒之!
邓艾接到晋公回书,见措辞严厉,不知何故,于是抗言上表:艾衔命西征,元恶既服,当权宜行事,以安初附。
若待国命,则往复道途,延引日月。
《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
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
兵法云,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谦以损于国。
先此申状,见可施校
其书又被姜维所截,看罢笑道:此贼居功自恃,不知所云,死期至矣。
即不再改,原信出。
见离间司马昭与邓艾已成,于是来见钟会,以言挑之:某闻明公自淮南之战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皆赖公力。
今又平蜀,威德振世,民颂主畏,尚欲安然归魏乎?何不效陶朱公范蠡泛舟江湖之上,远避是非,以保全功名性命哉!
钟会:公谓远矣,我不能离蜀。
且以当今之势,未至于此也。
姜维:今邓艾总制蜀中之兵,每常上奏,专议公非。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钟会闻言大悟,即离坐逊谢,就与监军卫瓘通谋,分别上表,密报邓艾谋反。
司马昭见了艾表章,又见钟会与卫瓘皆奏邓艾反状,信以为真,即遣冉钟会军营,下令收捕邓艾;又遣贾充引三万大兵先入斜谷,再请魏主曹奂御驾亲征,止于长安。
钟会接受晋公诏命,便请姜维到帐,商议收捕邓艾之策。
姜维:邓艾手握大军,不易擒之。
可请监军卫瓘前往成都,明宣晋公令旨,就地擒拿。
邓艾不肯束手就缚,必然杀掉卫瓘,则可坐实邓艾造反之罪也。
此谓借刀杀人之计。
钟会:真妙计也。
即派卫瓘先到成都,拘捕邓艾。
卫瓘不能抗命,亦思一计,于是深夜到达成都,传檄与邓艾部将:奉诏来捕邓艾,余人无干。
凡心怀朝廷者前来我营,胆敢不出,诛及三族!
诸将得檄,未等鸡鸣,皆至卫瓘军营,唯邓艾未见檄文不至。
卫瓘见大局已定,遂乘车出营,直入邓艾帐内,就睡梦中将其父子执下,置于囚车。
帐下亲兵见主将被执,遂整兵奔向卫瓘营帐,欲解救邓艾。
卫瓘只身出帐迎接,慰其将:邓将军有功无过,是朝廷误信他人诬告,故使某送入京都,使其自辩。
某亦正修表章,以证其并无反心。
尔等若果欲动兵劫持,是反坐其罪也。
诸将便皆信以为实,只得回营候命。
钟会闻卫瓘不动刀兵便即捉了艾,甚感惊奇,于是率兵抵达成都,夺了艾兵符,令将邓艾父子押往洛阳。
此时钟会麾下即有魏、蜀大军二十余万,威震西川。
司马昭早有戒备,先遣中护军贾充入蜀;随即亲率十万大军,兵临渭南。
(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