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将朱异恃勇出城交战,因中州泰伏兵之计大败,死伤二千余人。
孙綝闻报大怒,亲率大军进屯镬里,传令朱异率丁奉、黎斐等将,以五万军攻打曹魏。
朱异屯于黎浆,遣将军任度、张震征募勇士六千人,在屯西六里处搭建浮桥夜渡淮河,准备修筑半月形营垒。
不料又被曹魏监军石苞及州泰现,反将渡河吴军击破。
朱异又造攻城武器车箱,围逼五木城,再次大败而归。
与此同时,魏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从路奇袭吴军屯放辎重之所都陆,焚毁朱异军全部军备粮草。
孙綝再派兵三万,令朱异与魏军死战。
朱异见魏兵难胜,不肯从命。
孙綝大怒,已生杀机,遂使人持亲笔手书前往朱异大营,请往镬里相见,商议行止。
朱异见书,不疑有他,便欲前往。
陆逊之子陆抗在侧,极力劝道:将军前抗丞相军令,此去恐有不测。
朱异道:孙子通虽贵为丞相,乃某之家人耳,将军何所疑乎!
于是不听陆抗相劝,坚持前往。
孙綝见到朱异,即令力士擒于座中,按伏阶下。
朱异大叫:我乃吴国忠臣,今有何罪遭擒?
孙綝不理,下令诛杀朱异,悬辕门。
即令胞弟孙恩虚张声势,前往救援寿春;又唤全端之子全祎:若退不得魏兵,你父子休来见我!
完号令,竟自引大军,退回建业去了。
孙綝没有拯救诸葛诞,却将假节大都督朱异杀死,吴主孙亮连带满朝文武闻之,无不愤恨异常。
骠骑将军朱绩把守陆口,闻孙綝冤杀父亲旧部朱异,更是怒不可遏,竟修密书暗呈蜀汉大将军姜维,请其制定吞并吴国计划。
姜维因心在伐魏而不在灭吴,即回书朱绩,以善言解之。
又派右将军阎宇率五千兵到白帝城防守,一边探听朱绩消息。
全祎引兵欲入寿春,见魏兵势大,寻思进退无路,遂举兵降魏。
司马昭大喜,加封全祎为偏将军,又表奏文鸯、文虎为将军,赐爵关内侯。
全祎感司马昭恩德,乃修书与父全端,打听父、叔二人把守东门,即至东面射书入城。
全怿得书,又见文鸯尚能封侯,遂与全端引数千人开门出降。
寿春城中听闻孙綝退兵,本来军心不稳,此时又见吴将出降,更是全军惊慌。
诸葛诞在城中忧闷,谋士蒋班、焦彝进言:城中粮少兵多,不能久守,可出城与魏兵决一死战。
诸葛诞叫道:我欲坚守,你要出战,是怀二心耶!
是夜二更,蒋、焦二人逾城降魏。
司马昭见城中军心已变,遂下令四面攻打。
时间未久,寿春北门守将曾宣便即献门,放魏兵入城。
诸葛诞闻魏兵入城,慌引麾下数百人突出寿春,欲投东吴。
未料刚行至吊桥边上,正撞着魏将胡奋,手起刀落,斩诸葛诞于马下,随从数百人皆被执缚。
司马昭进入寿春,命将诸葛诞老尽皆枭,灭其三族。
武士将所擒诸葛诞部卒数百人缚至,司马昭劝降,众皆大叫:愿与诸葛公同死,决不投降!
司马昭大怒,叱令武士尽缚于城外,逐一斩杀,而对下一壤:降者免死。
直杀至尽,诸葛诞部从终无一人降者。
斩杀方毕,忽然降暴雨,将城外魏军大营全部淹没。
可叹不灭司马,诸葛诞之愿终化春梦;机难测,以至于此。
寿春即破,淮南之叛乃平,城中吴兵大半降魏。
裴秀密告司马昭:吴兵老尽在江南,今若留之,久必为变;不如一律坑杀。
钟会急忙谏止:古之用兵者,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
若尽坑之,是不仁也。
不如放归江南,以显中国宽大为怀。
司马昭赞道:此乃妙论。
遂命将吴兵尽皆放归本国。
唐咨等将因惧孙綝见罪,不敢回国,请降魏国,司马昭皆予以重用,令分布三河之地。
淮南已平,战后叙功,司马昭登垒奖劳贾充,封宜阳乡侯。
因钟会屡献奇谋,拜为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
封赏已毕,司马昭即回洛阳,留贾充处理南方事务。
司马昭回朝,便议伐蜀之策;先派出细作,去汉中打探姜维动静。
镜头转换,复西蜀。
蜀汉景耀四年,驸马骑都护诸葛瞻三十四岁,乃武侯诸葛亮长子,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朝廷中央事务。
虽见后主日益宠信黄皓,但无所匡正。
廖化入成都办事,顺便至驸马府上,拜见少主。
诸葛瞻大喜,接至厅中,献茶具酒,热情相待,并问汉中军事。
廖化道:穷兵黩武者,必自食恶果,所谓姜伯约也。
智谋未及,力弱于敌,但用兵无度,其能存乎?《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