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情莫逆。
钟会献计:此乃朝中忌讳大将军者怂恿子,欲趁大将军新亡,夺你兵权也。
今人心未定,将军若留守于此,万一朝廷有变,悔之何及?应勒兵返京,先得兵权为要。
司马昭忽忆兄长临终遗言,恍然大悟,于是立即起兵,还屯洛水之南,逼近京师。
魏帝曹髦闻之,不由大惊,急聚群臣商议对策。
太尉王肃奏道:司马昭此举,无非欲掌兵权耳。
陛下可封重爵,其必来朝见陛下。
曹髦准奏,遂命王肃持诏到洛南大营,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司马昭奉诏,果然扶柩入朝谢恩。
曹髦素服临吊司马师,赠谥号为忠武。
自此,魏国中外大军政事情,皆归司马昭。
镜头转换,按下北魏,复西蜀。
姜维在汉中闻司马师病故,以为时机又来,遂进京上殿,上奏后主:魏大将军司马师新亡,司马昭初握重权,必不敢擅离洛阳。
臣请乘间伐魏,以复中原。
后主暗道:我若不准你所奏,你又要以相父遗志话,不肯罢休。
前番因费丞相屡次阻你北伐,只落得被刺身亡,死得不明不白。
伐便伐罢,只要你不再闹事即可。
于是准奏,赐封姜维为大将军,统领汉中全部人马,总督全国军事,兴师伐魏。
姜维领旨,便要下殿,一人忽出班大叫:陛下且住。
兴兵伐魏,臣切切以为不可!
后主惊视其人,正是光禄大夫谯周。
因知其向来反对北伐,仍然问道:兴复汉室北伐中原,乃先帝初衷,相父之遗志也。
卿又相阻,却是为何?
谯周:虽曰北伐乃先帝国策,但应依国力而为。
今因常对魏国用兵,百姓凋瘁,民皆苦于徭役,面有菜色。
长此以往,某恐魏国未败,我蜀国先已匮乏矣!
后主未及开言,尚书令陈祗怒道:北伐之论,诸葛丞相向于出师表中详利弊,不必再讲;丞相在世,不令谯周参论军政,今又阻谏,却是何故?莫非欺先丞相今已不在耶?
谯周听罢,面红耳赤。
后主诏命罢争,令姜维即刻出兵北伐。
姜维看了谯周两眼,下殿去了。
谯周愤恨不休,退朝回至府中,便作《仇国论》讥刺伐魏,次日置于百官待朝廊舍。
百官皆来争看,益州官叫好,荆州官懊恼,莫衷一是。
姜维回到汉中,聚诸将商议北伐之计。
征西大将军张翼谏道:蜀地浅狭,钱粮鲜薄,不宜远征;不如据险守分,恤军爱民,乃保国之计也。
姜维不听,升帐点将,引兵五万,望枹罕进。
兵至洮水,背水列阵。
魏国守边军士闻蜀兵又至,急飞报雍州刺史王经、征西将军陈泰。
王经起马步兵七万来迎,双方阵圆,出马质问姜维:魏与吴、蜀三国,已成鼎足之势,理应各守其土,不相侵犯;汝累次入寇,何也?
姜维答道:司马师无故废主,邻邦理宜问罪。
王经又气又恼:我魏国朝中内政,与你西蜀风马牛不相及,有何关系,劳你来伐!
回顾张明、花永、刘达、朱芳四将,令其上前。
四将奉命,分左右而出,来战姜维。
姜维略战数合,拨回马望本阵中便走。
王经大驱士马,一齐赶来。
将次近水,姜维大呼道:前进无路,后有追兵,事急矣。
诸将何不努力,背水一战!
众将闻令,一齐奋力杀回。
张翼、夏侯霸早依姜维吩咐,抄在魏兵之后,分两路杀来,把魏兵困在垓心。
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郑魏兵大乱,自相践踏,斩万余,垒尸数里。
王经引败兵百骑奋力杀出,径奔入狄道城中,闭门保守。
姜维大获全功,便欲进兵攻打狄道城。
张翼又谏:经此一战,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
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
再三劝谏,姜维不从,勒兵来取狄道。
魏征西将军陈泰闻王经兵败,正要来援,忽报兖州刺史邓艾引兵来到。
陈泰大喜,迎接入城,问计邓艾:姜维尽得诸葛孔明兵法真传,又武艺绝伦,怎生抵敌?
邓艾答道:姜维若趁洮水得胜,招羌人之众东争关陇,传檄四郡,则为大患。
今彼却图狄道,其城垣坚固,空劳兵费力耳。
我只需陈兵项岭,趁其势衰进兵击之,蜀兵必败。
陈泰大喜从之,遂命副将:你带一千精兵,尽带旌旗、鼓角、烽火之类,去狄道城东南高山深谷之中分二三十处埋伏;待蜀兵来时,只以鸣鼓吹角、举火放炮惊之,休得出战。
副将领命,引兵而去。
然后陈泰与邓艾各引二万大军,相继而进。
姜维围住狄道城,连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