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岁。
刘协自登大位,共做三十一年傀儡皇帝,竟然落得善终,虽因曹操父子本性宽厚,亦与刘协深谙生存之道不无关系。
禅位后被封山阳公,封邑万户,位于所有诸侯王之上;且向皇帝奏事不必称臣,接受皇帝诏书可以不拜,还可以子之礼祭祀地祖宗,可谓自古未有之荣。
经过四十年煎熬,其后归于自在。
镜头转换,了结山阳公之事,再司马懿伐蜀。
司马懿率二子进入洛阳,拜见子。
曹睿大喜,即下诏命:拜司马懿为征西大都督,行假节,有调动下众兵之权;便宜行事,不必奏帝,可得专校
即合虎符,点齐十五万军马,亲排銮驾送出城外。
司马懿暗道:此番孔明竭尽全力,将是最后一次北伐,若不成功,再无机会矣。
某知史侯虽冒诸葛亮之名,谎称生于光和四年,实生于熹平五年,尚比某年长三岁,今已五十八岁矣。
此番征魏再不成功,则虽心有余而力不足也。
某必助其一战而定下。
于是辞了魏主,径到长安,大会诸路人马,计议破蜀兵之策。
张合此时已自羌中还师,当即入帐请战:诸葛亮三番五次兵出汉中,无非要夺取长安,以下洛阳。
某愿引一军去守雍、郿,当其必来之路,以拒蜀兵。
司马懿道:我前军缺少能征惯战大将,定不能独当孔明之众。
今将军要分兵为前后,非胜算也。
不如留兵守上邽,余众悉往祁山。
未知公肯为先锋否?
张合见司马懿此番如此抬举重用,不由大喜:某素怀忠义,早欲尽心报国,可惜未遇知己;今都督肯委以重任,虽万死不辞,怎不奋勇上前!
司马懿大喜,遂使张合为先锋,令郭淮守陇西诸郡;自督大军,与众将分道而进。
正行军间,前军哨马来报: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率大军望祁山进,前部先锋王平、张嶷径出陈仓,过剑阁,由散关望斜谷而来。
司马懿即令扎营,激励张合:孔明长驱大进,非将军不可当其锋锐。
蜀兵屡出汉中,每次皆因粮尽而退,今逢麦熟,其必派兵来割陇西之麦,以资军粮。
将军可结营守住祁山,我与郭淮巡略水诸郡,以防蜀兵割麦。
未知将军愿否?
张合见都督委以重任,慨然领诺,遂引四万大兵,前去驻守祁山。
司马懿则亲引大军,率郭淮望陇西诸郡而去。
孔明兵至祁山,安营已毕,见渭滨早有魏军提备,乃谓诸将:此番为将者必是司马懿。
今李严运禄不到,陇上各郡麦已熟,我可密引兵割之。
遂留王平、张嶷、吴班、吴懿四将把守祁山,自引姜维、魏延等,前到卤城割麦。
卤城太守闻诸葛亮亲来,便即开城出降。
孔明深加抚慰,便令仍守卤城,自引诸将并三军壮士,搦镰持索,望陇上而来。
尚距陇上三十余里,前军回报:魏大都督司马懿引兵在此,扎营以待我军。
孔明惊道:此人厉害,竟预知我要来割麦!
当即分派诸将:令姜维引一千五百军,伏在上邽之后;马岱、魏延各引一千五百军,护住车队,又令三万军皆执镰刀、驮绳,伺候割麦。
安排已毕,却令关兴扮做蓬元帅模样,率五百军士,皆执七星皂幡,前去魏营诱担魏军哨探见之大惊,火报知司马懿。
司马懿笑道:这个孔明偏多作怪!
遂拨二千人马出营,下令不论是谁,尽情捉来。
魏兵领命骤马出营,关兴便转身退去。
魏兵各要建功,尽力赶了一程,追之不上。
魏军奇怪,方欲勒马回营,司马懿亲率大军前来,复来追赶。
忽听战鼓大震,一彪蜀军杀来,前队披仗剑,拥出一辆四轮车,其上端坐孔明。
司马懿惊道:这是甚么精怪?看样子不是来打仗,倒像要作法!
言未毕,左右及身后又各出一军,打扮皆同,各有一辆四轮车,一共四个孔明,从四个方向杀到。
司马懿心中暗笑,却故作大惊,回顾诸将道:此必神兵将也,可退!
罢回马先逃,急急引兵奔入上邽,闭门不出。
此时孔明早令三万精兵将陇上麦割尽,运赴卤城打晒。
司马懿在上邽城中,计算孔明晒麦时日,便知日内必将开战。
正思念间,副都督郭淮入帐请战:蜀兵现在卤城打麦,都督何不出兵击之?
司马懿笑道:将军之言,正合我意!
你我可分兵两路,分进合击。
司马懿引兵径到卤城下,日已昏黑,遂命屯兵。
定更时分,郭淮亦到,两下合兵,一声鼓响,把卤城围得铁桶相似。
城上万弩齐,矢石如雨,魏兵不敢前进。
三更时分,忽然城外麦田里火光冲,喊声大震,蜀兵一齐杀至;同时卤城四门大开,内兵杀出,里应外合大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