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
捷表报到洛阳,魏明帝大喜,诏令重赏文聘,增邑五百户,并前共计一千九百户。
文聘领受子封赏,叩拜谢恩。
使却对文聘笑道:某这里尚有一封皇帝亲手密书,转与将军自看。
文聘接过,见其书略云:孙权攻江夏之时,朕已知卿在坚壁拒守。
群臣商议兵相救,朕独谓孙权向习水战,之所以敢于下船陆攻,是趁我不备掩进而已。
今既已与卿相持,攻守之势差以倍数,其终必不敢久留。
非朕舍卿,实欲成卿之大名耳。
文聘观罢大喜:不料子见事如此之明,亦足见皇帝信任我文聘也。
画外音:文聘驻守江夏数十年,威恩并施,名震敌国,使孙吴不敢进犯。
此战三年后,文聘死于军营,寿终六十岁。
文聘死后,追谥壮侯。
一代名将如此结果,死得其所。
镜头转换,按下孙权江夏兵败,再诸葛瑾一路。
诸葛瑾引兵北攻襄阳,一路势如破竹,过当阳越临沮,魏将望风披靡。
魏大将军曹真闻之,亲提兵马北出宛城,南下襄阳。
将至临沮,吴军鼓勇而来,漫山遍野,带兵者乃是先锋大将张霸。
曹真见吴军势众,又闻诸葛瑾率领大军随后,遂不与其正面作战,而于山中埋下两翼伏兵,亲自出马诱担
张霸年轻恃勇,不知曹真厉害,随后紧追,进入魏军埋伏圈内。
于是一通鼓响,魏军两路伏兵并起,曹真复又杀回,阵斩张霸,斩千余级。
吴军前军既败,诸葛瑾兵势遂阻,困守城中不敢出战,由是进退失据。
正在两难之际,吴主孙权诏命忽至,因江夏一路兵败,令诸葛瑾回军。
诸葛瑾得吴主亲书,以手加额,嗟叹庆幸免于当年关公之厄。
于是奉诏还师,驻于南郡。
吴主虽知其败,但为抚恤士卒,亦赞其功,下令赏赐颇丰。
当年十二月,又升诸葛瑾为骠骑将军,镇守江陵重镇。
此番吴魏交兵,又以吴国败北告终,两国就此休兵,江淮一带再无战事。
画外音:吴国黄武五年,交趾太守士燮病死,高寿九十岁而终。
吴王孙权遂并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为交州,以戴良为刺史;苍梧、南海、郁林、合浦并入广州,以吕岱为刺史。
士燮之子士徽起兵反吴,被吕岱诱斩,复合交、广为交州。
扶南、林邑、堂明诸国,各遣使入贡。
吴将朱应、康泰奉命出使扶南等地,凡历百数十国,乃中国最早海外旅行家。
有大秦国商人秦论从海道至交趾,又至建业,居吴国八年之久。
镜头转换,建业吴宫。
吴主驾坐石头城内,忽闻奏报:今有蜀国参军马谡阴至武陵,怂恿武陵从事樊胄,再次煽动五溪蛮夷造反,欲举全郡归降蜀汉。
孙权闻报,即召荆州刺史潘濬至内,问其平叛之策。
潘濬:臣请兵五千,前去平叛,准保成功。
孙权:武陵乃蛮夷所居,民风悍勇,人人皆兵,足有数万之众;更兼马谡熟读兵书,樊胄又颇知兵,公何如此轻视二人,只以五千兵去?
潘濬:马幼常虽有才名,纸上谈兵之辈,不及其兄多矣;樊胄虽能卖弄唇舌,休提用兵之能。
先前其在某治下,臣如观侏儒,见其手足,即可知其全貌也。
孙权大笑,即遣潘濬统领五千人前往。
镜头闪回,补叙马谡策反樊胄,起兵武陵之事。
时因东吴夺取荆州,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兵数千人,与陆逊力战;邓凯战死,文布被陆逊招降。
刘备出兵伐吴,马良受命到荆南招降旧部。
零陵北部都尉习珍原是荆州旧臣,被马良服,即与武陵从事樊胄联合起兵叛吴。
习珍战败,粮草箭支耗尽自裁,临终道:某受大汉厚恩,不得不以死报效!
习珍即已败亡,马良在逃走路上,亦被吴兵杀死。
樊胄未及动,便收马良尸骸,偷葬于山陵之间,复为东吴武陵从事,以待时机。
蜀军平蛮,兵之际,马谡奉孔明密托,前去武陵寻找兄长尸骸,逶迤找到樊耄
樊胄见到马谡,指点马良埋骨之处,更听马谡怂恿,起兵反吴。
闪回结束,吴主派潘濬带兵平叛。
潘濬率五千军至武陵,用奇袭之计,先派出二百名将校扮作夷民入城,守住城门;大军却趁夜而至,举火为号,擒了门军,打开城门。
果然兵不血刃取了武陵,斩杀樊耄
马谡因在山中为兄马良守墓,未在城中,故此躲过此劫。
潘濬因为没有擒到马谡,便没捉住西蜀背盟铁证;又感关公厚待恩德,亦便回军,马虎上奏吴主:樊胄造反是真,受蜀将马谡蛊惑,却查无实据。
以孙权智谋,对此间奥妙有甚么不晓得?只一笑了之,不再追究。
镜头转换,复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