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却将弓箭弃之于地,掩面而哭道:陛下即已杀其母,臣安忍复杀其子也。
曹丕闻之,想起甄妃之死,心如刀绞,环顾左右大臣道:我儿真仁德之主也!
于是回朝,遂封曹睿为平原王。
就此表明欲立曹睿为嗣,各大臣心领神知。
魏文帝因感于甄妃之事,忽然病倒,郁结于心,耿耿于怀。
因久久不能自遣,渐至危殆。
司马懿深知文帝余日无多,遂遣心腹家人前至山阳,告知夫人曹节,请其早为之备。
曹节闻皇兄病笃,急告鬼谷门弟子崔州平,请其联络汉室旧臣勋将,以谋复兴刘氏江山社稷。
崔州平由此便到成都,来见孔明,转述司马懿之言。
闪回结束,成都相府。
孔明闻讯大喜,与崔州平密议再请献帝复辟,重登帝位之策。
崔州平即领少帝密旨,拜辞告归,密至京师洛阳,探望朝中消息。
魏主曹丕此时抑郁病重,又忽闻报虎卫将军许褚亡故。
由是大感悲痛,病情愈重。
挨到夏末五月,文帝又感寒疾,医治不痊。
乃知大限已到,遂唤曹睿至床前,复召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入宫,嘱以后事。
曹丕手指曹睿,对众臣遗嘱:朕病沉重,命已终,不能复生。
此子年幼,卿等皆国家柱石之臣,若能同心辅之,朕死亦瞑目矣!
四人皆哭倒于地,曹睿亦泣拜床前。
曹丕嘱罢,环视诸臣,忽忆起当年父亲曹操所云“三马同槽”
之梦,待要话,却不能出声音。
遂堕泪而薨,时年四十岁,在位七年。
鲍勋死后二十日,曹丕便即驾崩,举国上下皆以为鲍勋冤魂索命使然。
镜头转换,魏都洛阳。
曹真、陈群、司马懿、曹休拥立曹睿为帝,史称魏明帝,改元太和元年,诏告下。
曹睿下诏:赠谥先父曹丕为文皇帝,母甄氏为文昭皇后。
封钟繇为太傅,曹真为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其余文武官僚,各各封赠,大赦下。
华歆受封太尉,自觉年事已高,屡屡回思当年枉杀伏皇后之事,时常愧不可当。
随即上书称病,愿将太尉重职让与大贤管宁。
曹睿向众臣问过管宁避征之事,于是下诏不准华歆之奏。
华歆托疾不朝,子便命设太平筵宴,大会朝臣,并派散骑常侍缪袭前往府中宣喻华歆:子与百官皆在宫外等候,太尉若不亲至,自皇帝以下,无人敢于就席。
华歆闻皇帝如此,只得赴会。
魏明帝见华歆前来,急令侍卫搀扶上坐。
又见太傅钟繇有腿病,下拜不便,故特许其乘车坐轿入朝,上殿就坐。
此后三公有疾,就以此为例。
因前番先帝曹丕错杀鲍勋之事,守廷尉高柔称病不出;魏明帝为替先父请罪认错,即请高柔上朝,加封为延寿亭侯。
此时博士都从师受业,良莠不齐。
高柔上疏:应据诸博士学业品行优劣,分别对待,不拘常规以安排官职。
用以勉励好学笃行者,使教化弘扬光大。
明帝曹睿嘉纳其谏,即令颁校
曹睿因见下太平,四海无事,便令大建宫殿,广选美女,填塞后宫。
但不知何故,后宫皇子连连夭折,以致无人承嗣。
高柔又上疏:吴、蜀奸诈狡猾,练兵习武,谋划战事,毫无止息。
我应招集训练将士,修缮甲兵,以备迎战。
今却修造宫殿,不胜劳役之苦,如吴蜀合谋来攻,不可忽视。
昔轩辕多子,帝位传之久远;周有姬姓侯国四十,故国祚绵长。
陛下聪慧贤达,深究事理人性,而近来皇子接连夭折,后宫又无再生祥兆,百官无不抑郁悲伤。
《周礼》有云,子后妃以下一百二十人,可称足矣。
今后宫妃嫔之数或许不止,陛下后嗣不昌,恐为主因。
臣谓可择其美好,以足妃嫔之数,其余皆送回家。
陛下育精养神,则子孙众多,其征自至矣。
曹睿览奏,答以诏命:卿忠诚王室,直言无隐,朕已知之矣。
于是稍罢美色,却又效其父酷爱围猎,身着异服。
杨阜时任城门校尉,因见子戴绣帽,着半袖缥绫衣服出城,于是拦住车驾谏道:臣不知陛下以此衣冠示于下,是何礼仪?故请明示,以解臣疑惑!
明帝默不作答,只得回宫。
从此后若不穿朝服,即不敢再见杨阜之面。
是年秋,降大雨,雷电交加,劈死鸟雀,尸满街巷。
杨阜上书:臣闻君主圣明,群臣则敢直言。
臣愿陛下奉行武帝伟业,恪守文帝之风,效古圣贤亲民善政,避汉末帝亡国恶校今吴蜀未平,尚望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