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而且中国同中西亚以至南欧交往也始建立,是谓“凿空”
之功。
回到长安之后,张骞将其见闻详奏汉帝,并所经诸国风情。
汉武帝对张骞出使西域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其为太中大夫,并授堂邑父为奉使君。
镜头闪回,按下张骞出使,复马邑之谋。
当张骞西去之时,元光元年秋,匈奴来汉,请求和亲。
汉武帝心中不愿,由此先将匈奴使者安置馆驿,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时有燕人大行令王恢,乃是边吏出身,一向反对向匈奴和亲。
当即出班奏道:匈奴反复无常,弱时请求和亲,强时便即入侵,岂可轻信?若依臣计,不如拒和开战。
御史大夫韩安国当即反驳:千里作战,万里输运,岂保必胜?不如和亲,以保平安。
汉武帝闻此,举棋不定,于是便令暂许和亲之议。
元光二年,有马邑商人聂壹来找王恢,对其献策道:匈奴常侵边界,总是祸根。
朝廷既不愿劳师远征,何不诱引匈奴以入我境,伏而击之?
王恢:公以何策,引匈奴以入?
聂壹:我常在边界贸易,匈奴人皆都认识。
若将军肯依我计,某便可以贸易为由,佯称与将军有仇,愿引其军来袭,将马邑献给匈奴。
单于贪图马邑货物,一定自引军来。
彼时将军埋伏于彼来路,专等单于一到马邑,即可断其归途,擒而斩之。
王恢闻而大喜,乃将聂壹计策写成条陈,奏报朝廷。
汉武帝心动,再次诏命群臣商议。
韩安国复又反对:匈奴人本来便即善使诱敌之策,慈显计,如何瞒得他过?以高祖皇帝英武圣明,尚被匈奴围于平城七日之久,至有白登山之危。
况兵马相交,下骚动,胜负难料,切切不可轻率出兵!
王恢力争:当年代国虽,独当匈奴,君臣尚能同仇敌忾,奋勇抗击外侵。
今华夏海内一统,力胜代国数十倍,忍辱许以和亲;匈奴犹自屡背盟约,是因我抗击不力故也!
汉武帝道:王恢之言是也。
以和亲求安,终非长策。
孤意已决,卿等毋须再争。
韩安国虽然不服,但亦不敢再言。
于是厉兵秣马,准备开战。
(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