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
’服领以南,王自治之。
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
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
愿与王分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
故使陆贾驰谕告王朕意,王宜受之,毋为寇灾矣。
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遗王,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国。
赵佗见汉帝诏书中用辞严厉,恩威并用,乃甚恐慌,不由背上汗出,手足失措。
陆贾:大汉皇帝含义至深,用心良苦。
今混一六合,四海归心,大王又何必非欲自立为帝,自讨诛?其实既便投归汉朝,朝廷鞭长莫及,君为方伯,亦如同称帝一方也。
赵佗:我在岭南已开拓建国四十余年,尚不能与汉子一较上下乎?
陆贾:大王昔为秦将,征伐百越之时,岂忘之耶!
以百越之强,若与中原王朝相比,仍是势单力薄;王虽立国四十余年,若与朝廷以兵对抗,亦不过螳臂当车也。
赵佗顿悟,由是起身为礼:先生休怪,某知罪也。
即便老友今番不来,我亦欲削除帝号,归顺大汉子久矣。
愿奉明诏,自此而后长为藩臣,谨奉贡职。
前者擅自称帝,出兵骚扰大国边境,实乃长沙王居中挑拨,高后轻信其辞,歧视百越,隔绝蛮夷之地,致某心中不忿。
今闻吕氏尽亡,祸已除,愿修旧好,复为汉臣。
陆贾闻罢大喜,再拜称贺。
赵佗乃置盛宴以待,款留十数日,亲书降表,使陆贾携归汉帝。
陆贾还归长安,上奏出使南越不辱使命,并呈递南越王奏疏。
汉文帝展观降书,见其文略云:
蛮夷大长老夫臣赵佗,惶恐百拜,上陈大汉子皇帝陛下:老臣在南越四十九年,今已有孙。
然而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目不视靡靡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只因不能侍奉汉室。
今蒙陛下怜我,复我南越王封号,又许贸易往来,真莫大厚恩也。
老夫即使立死,尸骨不朽。
臣奉陛下圣旨,已除去帝号,永为大汉南部藩屏,不敢再与汉室为担
汉文帝大喜,以书展示众臣,赞道:虽我大汉之威,足服南越,但陆贾逞其口舌之利,对南越王动之以情,胁之以威,实乃莫大功劳也。
陆卿以年逾古稀之身,不辞万里迢遥,再下岭南,承此重任,不辱使命,实为矫而不群,大汉功臣也。
众臣:此实为陛下用人有方,陆大夫不辱使命!
画外音:陆贾此行,非但化解一场战争于无形,且确保此后南部边境安定,长达四十年之久。
自此汉朝实行休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赵佗重对汉朝称臣,也为南越国争取四十余年和平安定,对持续开岭南大有裨益。
陆贾回朝不久,便于前元十年病逝,寿终正寝。
据史书记载,赵佗寿至一百单三岁,在其统治南越期间,秦汉帝国共换八个皇帝。
至其去世之时,汉武帝已经在位四年。
以此论之,赵佗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长寿国君,亦是世界上最为长寿国王。
不过,后世也有学者对赵佗年寿提出质疑,认为赵佗享年不足百岁,只是南越国对汉朝隐瞒其死讯多年而已。
镜头转换,按下南越,再塞北。
汉文帝前元三年,匈奴右贤王背弃和亲之约,率数万大军南下,侵占河南之地。
继而进袭上郡,杀略汉民,威胁长安。
孝文帝下令丞相灌婴挂帅,出动八万五千战车及骑兵,前往高奴,迎击右贤王。
灌婴不愧为沙场老将,只经一战,便将匈奴击败,右贤王复又逃跑塞外。
汉文帝刘恒亲到太原督战,将欲乘胜追击,彻底将匈奴赶出漠北。
未料正在此时,京城来报,济北王刘兴居造反,欲攻关郑文帝急回京城,并命灌婴回师。
镜头闪回,叙述刘兴居来历。
刘兴居乃是汉高祖之孙,齐王刘肥第三子。
公元前182年,被封为东牟侯,居住长安。
吕后病死,刘兴居与次兄朱虚侯刘章作为内应,欲图拥立大哥刘襄为帝。
周勃、陈平等诛杀诸吕,拥立代王刘恒,刘章、刘兴居兄弟企图破产。
文帝继位,闻知刘章、刘兴居最初欲立刘襄为帝,甚为不悦,遂封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与其长兄刘襄三分齐国。
刘兴居因为兄长没能当成皇帝,反而被削减原有封国,于是心怀不满。
当匈奴大举入侵,丞相灌婴率兵讨伐匈奴之时,刘襄、刘章已经先后去世,只余刘兴居割据济北。
汉文帝离京北出,亲征匈奴,屯驻太原。
刘兴居闻知,便即乘机举兵叛乱。
闪回结束。
文帝还至京城长安,一面传檄命令灌婴回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