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遂将其尸体越陕西榆林绥德,以手为铲,以衣为车,掬土以葬。
数十万人一齐动手,由是形成一个巨大墓冢,如山丘般大,与扶苏之墓遥遥相望。
此两个携手奋战兄弟,死后终成邻居,从此春雨冬雪,生死相与。
蒙恬死后半年,咸阳城内血雨腥风,屠杀开始。
秦二世胡亥在赵高蛊惑之下,大屠忠臣良将与宗室血亲,将秦始皇子孙诛杀殆尽。
只有长安君成蟜之子嬴婴因非始皇嫡系子孙,兼且为人谦和无争,故得幸免于难。
秦二世残暴嗜杀,倍过其父,残忍万端。
又依赵高之言,征调七十万民夫重修阿房宫,百姓愈加怨声载道。
蒙恬死后一年,秦失众望,暴动蜂起,诸侯畔秦,中国扰乱。
由此秦始皇时徙适北边居民,皆复离去,河套之地复为匈奴所占。
未过数载,匈奴终于统一北方草原,成为此后中华数代帝国最大劲担
痛哉,蒙恬之死!
镜头闪回,叙述蒙恬造笔之事。
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之时,都要定期撰写战报,呈送始皇。
当时是用刀笔刻简,再以竹签不断蘸墨涂写,很不方便,军中主薄诸吏深以为苦。
蒙恬一日出外打猎,偶尔射中一狐,带箭逃窜。
蒙恬见其在逃命之时,尾巴在地上拖出一行血迹,由是心中一动,突灵福乃命军士将狐擒至,剪下狐尾细毛,插在竹管之上,试以蘸墨写字。
狐毛有油,拒不吸墨,蒙恬大失所望,随手掷之,扔进门前石坑之郑
数日之后,无意中看见狐毛笔变白,捡起复用,竟能饱蘸浓墨,书写非常流畅。
蒙恬大奇,经过深入研究,又与诸吏反复试验,方知其理。
原来石坑之中多含石灰质,碱性甚重,经其灰水浸泡,狐毛油脂尽去,便至柔顺吸墨,可以畅所欲书。
以上便是毛笔来历,蒙恬创之功,实不可没。
据蒙恬在赵国中山之时,取其上好秋兔之毫制笔;又曾在善琏村选取羊毫制笔,便被世人奉为笔祖。
又蒙恬夫人名叫卜香莲,乃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后被供奉为“毛笔娘娘”
。
当地笔工为纪念蒙恬夫妇,便在善琏村西修建蒙公祠,将绕村河易名为蒙溪。
由是蒙溪,又成善琏别称。
除造笔之外,蒙恬为适应戎马生活,曾将当时古筝改制为瑟,以便携带。
画外音:史蒙恬调动数十万军民修筑长城,劳民伤财,终于激起民反,其实不然。
秦修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免遭匈奴骑兵侵袭;蒙恬修筑万里长城壮举,亦只是将秦、燕、赵旧有长城连接加固,并非重新修筑。
修筑长城期间,蒙恬与公子扶苏曾多次上书秦始皇,请求减免徭役,同时商议如何合理安排人力,不至激起民变。
同时沿河套一带设置四十四县,统属九原郡;又遣三万罪犯到兆河、榆中垦殖,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力量。
又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宽阔直道,以克服九原交通闭塞困境。
此举不但加强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更利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蒙恬驻守九郡十余年,深受秦始皇推崇信任,并非无因。
镜头转换,复秦都咸阳。
胡亥在赵高怂恿下尽杀政耽勋臣、宗室、大将,由是志满意得,开始穷奢极欲。
为显示皇帝威仪,秦二世即位第一年春,就仿效父亲排场,沿东线出巡,直到海边;又南下会稽,复转边北,后由辽东返回。
此外又大修阿房宫,复征召五万精壮之士屯卫咸阳,并收集下奇花异草、珍禽奇兽入都,供己玩乐。
因五万精兵粮饷糜费甚巨,又兼游猎所用狗马禽兽众多,咸阳因而粮草不足。
秦二世乃下令调集各地粮食刍藁,送至京都,并命转输服役者自带干粮,咸阳周围三百里内田地所产粮谷,军民皆不得擅自食用。
此令一下,以至头会箕敛,以供军费。
下赋税激增,以至过农民收入三分之二。
虽然如此,二世兀自担心自己得位不正,好运不能持久,复与宠臣赵高商议。
胡亥:朕君临下,今日才知子之乐。
然而人生苦短,如能在有生之年,享尽人间欢乐,逞我所欲,得无惬意乎!
赵高:陛下虑者是也!
然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难保不怀二心。
臣每思及此,则就战战兢兢,恐有不测。
心腹大患不除,陛下又怎能安乐一世哉!
胡亥:卿有何高见?但无妨。
赵高:依臣之计,唯有严刑峻法,将有罪之人连坐诛族;对心怀不满大臣,及诸公子逐一打击,同时提拔心腹,安排要职。
如此方可保陛下高枕无忧,肆志宠乐!
胡亥:卿言甚善。
自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