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事件时间改成晋灵公时期,以显国君昏庸;二将被杀婴儿改成程婴亲生之子,以增悲剧力量;三是增加程婴带赵武投身屠岸贾门下情节,以增强戏剧冲突。
事件悬疑:《史记》及元曲版《赵氏孤儿》虽然流传极广,但皆为虚构,并非史实。
据《左传》所载:“晋景公十三年,赵婴通于赵庄姬。
次年,原、屏放诸齐。
十七年,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
’栾、郤为征。
六月,晋讨赵同、赵括。
武从姬氏畜于公宫。
晋侯欲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
’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历史真相:《左传》中所载赵婴,即赵盾异母兄赵婴齐。
其与侄媳庄姬通奸,被两个同母兄赵同(原)、赵括(屏)逐出晋国,被迫逃亡到齐国。
三年后赵婴齐客死异国他乡,赵庄姬因心痛情人之死,向弟晋景公进谗,赵同、赵括将要起兵作乱。
晋国两大家族栾氏与郤氏,竟同时为庄姬作证。
于是当年六月,晋景公灭赵同、赵括于下宫。
当时赵武随母庄姬住在宫中,未受影响。
其事之后,晋景公欲将赵氏家族田邑封地,转赐给祁奚,韩厥向景公进言,赵氏对晋国居功甚伟,若使其无后,必然功臣皆惧!
景公遂立赵武为赵氏宗主,将赵氏田邑封地返还。
此便是所谓“赵氏孤儿”
事件,全部真相。
但对于下宫之难,《史记·晋世家》延续《左传》记载,却又保存历史之真。
晋景公、庄姬、栾氏、郤氏共谋动下宫之难,赵同、赵括被灭门,景公达到削弱异姓公族目的,栾氏、郤氏就此打击政治对手,庄姬则扫除孤子赵武继承家业障碍,三方各得其所。
其实倘若细察,方知下宫之难事件最终受益者,却是孤儿赵武。
到赵武重孙赵无恤时,联合韩、魏三家分晋,自立为诸侯。
赵国建立之后,在编撰国史时便需为尊者讳,将祖宗涉及乱伦、诬告、内讧、阴谋等不光彩历史重新美化。
于是除《左传》下宫之难版本之外,赵国史官复增着“赵氏孤儿”
版,以悲情代替阴谋。
至北宋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赵构便是“赵氏孤儿”
。
南宋末年,宋幼帝赵昺孤悬南海,再现赵氏孤儿事实。
历史情境高度相似,以致宋人对赵氏孤儿故事尤其认同,延及后世,代替史实。
镜头闪回。
按下晋国,复楚国。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十八年。
庄王欲图争霸中原,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
申舟奏道:出使临淄,需途经宋国,请大王出具国书,向宋公借道而校
楚庄王:今我国力强盛,齐又为向日方伯,两大国互聘,岂可向宋侯借道?
申舟:如不借路,宋国则视我为入侵,可使人杀我。
楚庄王:若宋国果敢杀卿,孤则兵攻之。
申舟:若以臣死,得宋国降服,则请即校臣之家眷,便托主公!
于是使齐,越宋国之境。
楚使不向宋国借路而行,果然激怒宋公,于是派兵拦截,诛杀申舟,释其从者,舆尸以回。
楚庄王闻报,投袂而起,兵攻宋,但围宋都数月不攻。
次年春,宋国派大夫乐婴齐潜地出城,到晋国请求救援。
晋景公欲兵救宋,大夫伯宗谏止:主公不可。
古人云,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楚国正盛,我实不能与争。
虽晋之强,能违乎?国君含垢,之道也。
君其待之。
景公停止兵,却派大夫解扬随宋使同归,劝宋公休降,假援兵已,很快就到。
宋公信以为真,复命国人坚守数月,城内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庄王见久围不克,乃于城外筑室以居,并使将士耕种宋国之田。
宋人见此,坚守意志动摇。
宋公派右师华元夜入楚师,以厚币贿赂楚司马公子侧,请其服庄王,将楚军退后三十里,使宋国保全不订立城下之盟颜面,宋公即唯命是听。
公子侧字子反,不负华元所托,服庄王同意,于是楚宋结盟,其盟辞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自此宋归服于楚,并以华元为质。
周定王十二年,楚令尹孙叔敖突患痈疽,继而病笃。
将子孙安唤至榻前,嘱以后事。
孙叔敖:王数封我,吾不受也。
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丘,簇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我有遗表达于楚王,谓我儿碌碌庸才,非经济之具,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