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使北还,来至禹都,面见夏禹,宣布帝舜驾崩噩耗,并递上遗嘱石匣。
大禹拜受,见匣上刻影舜封禹启”
四字。
大禹当众启封,便命特使宣读帝舜遗旨。
特使捧旨,面南而立,禹率众臣跪听。
特使:三十年前,卿凿龙门之时,有条蛟龙东逃,潜入湖池清水岩中,角上长有绿毛,是为记认。
朕率将士守候三年,不曾得见。
此蛟为害极大,卿必除之,至嘱,至嘱!
大禹听罢遗书,气愤填膺,再拜而起,升座传令。
夏禹:即令火神伯益为先锋,带兵前往湖池清水岩,布下罗地网;复请太古祖神应龙下界,相助擒蛟。
卿等众臣,随我出征!
众臣:喏!
旌旗猎猎,人马南征。
鼓角长鸣,惊动地。
伯益率众军围山,布下罗地网;应龙展开双翼,飞临洞口挑战。
绿角蛟龙出洞应战,伯益挥令众将上前,轮番攻击,皆战蛟龙不下。
应龙在空中观战,渐渐不耐,忽一个俯冲下来,展动双翅,将蛟龙扫一个跟头。
蛟龙知道应龙厉害,翻身爬起,逃入洞中,关门闭户,不敢出来。
大禹率领大军来到,闻蛟龙闭门不出,于是命令祝融出马,用火烧洞。
祝融氏复使出当年与共工恶战时神通,纵起火龙,猛烧七七夜。
七七夜之后,湖池水终被烤干,湖中水族尽成焦炭。
青石岩也被烧成紫红色,阳光照射之下灿若晚霞,因此便改名为紫霞岩。
激战过后,伯益下令,收回罗地网,谁知绳子打成死结,再解不开。
于是河、北斗、游龙、狮子、麒麟等参战众神无法挣脱,都留在洞壁之上,成为化石。
故此紫霞岩石壁之上,便有金龙戏水、玉凤朝阳、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各种奇观异景,保留至今。
应龙见战事已毕,遂展翅腾空,向大禹点一点头,回转轩辕宫而去。
大禹下令打破洞门,率领诸将入内。
放眼望去,洞内皆是水族死尸,其味臭不可闻。
洞口石壁之上,见有一条绿角龙头探出,口里不断倾泻出河泉水。
伯益:陛下,此便是那绿毛角老蛟。
大禹:想是洞中被祝融用火烤干,彼欲出洞逃走,未料跑到洞口,终被烧死在壁上。
伯益:陛下请看!
那蛟龙肠子掉到紫霞洞底,盘旋九转,竟成一条地下阴河。
河中五棱六角石子,便是龙骨所化。
大禹:果然如此。
此河可称九曲黄河,龙骨极似杨梅之状,可称杨梅石。
命水师降雨,打扫战场,清洗山峦湖池,就此班师回国!
大禹班师,升朝坐殿,众臣朝贺。
令师官叙论战功,乃列伯益为功之臣。
传旨官:叙论伯益功绩,一曰辅佐夏禹平治水土,教给民众种植稻谷,水中得食。
其二明凿井技术,方便万民取水。
其三选贤任能、除奸去邪。
其四文教德治,三苗归顺。
帝禹有旨,誉为百官楷模,群臣之,并致诚贺。
伯益:臣谢陛下恩。
微功厚赏,无以答报,今献奇书,以呈御览。
传旨官自伯益手中接过书简,转呈大禹。
大禹:自古以来,未闻有撰字成书者,可谓开辟地以来盛事。
未知此书所叙何事?
伯益:臣随陛下治水十三年,其后又远征四方,共历三十余载。
期间经历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臣都于临睡前记录下来,便成素材。
近年来下太平,臣得空闲,便将素日所积抄录成书。
可别九州之异,类万物善恶,以传后世。
大禹:善哉!
伯益此书所记,凡山川脉理、金玉所英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海外山表,无所不至,可名为《山海经》。
伯益:谢陛下赐名。
大禹:今蛟龙已除,我当退回夏国,避居阳城,将帝位让给舜子商均,尔众卿议之。
伯益:陛下不可。
商均虽为帝舜嫡子,应承大统,但其只知唱歌跳舞,不会治理朝政。
陛下必欲让之,臣恐下诸侯不服商均,必生祸乱。
昔日共工之叛,可为前车之鉴。
众臣:益言甚是,乞陛下纳之!
大禹见此,便在诸侯拥戴之下,即子之位,建都阳城,国号为夏。
传旨官:奉子之诏,封尧子丹朱于唐,舜子商均于虞。
众臣:喏!
传旨官:定历日为夏历,建寅正月;将下划为九州,子所居为帝畿,以外五百里叫甸服,再外五百里谓侯服,再外五百里称绥服,再外五百里名要服,最外五百里号为荒服。
两千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