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城外五里的一片高粱地里,高胜寒举着望远镜,已经保持这个姿势过一个小时。
正值盛夏,高粱长得比人还高,为侦察提供了绝佳的隐蔽。
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滑落,但他纹丝不动,就像一尊雕塑。
透过望远镜,清河县的城墙在热浪中微微扭曲。
城墙上的日军哨兵来回巡逻,枪刺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高胜寒的视线缓缓移动,记录着每一个火力点的位置、每一处工事的结构。
“队长,”
身边的侦察员小李低声说,“三点钟方向,城墙拐角处,新增了一个机枪巢。”
高胜寒调整望远镜焦距,果然现在城墙的拐角处,多了一个用沙包垒起的工事,一挺重机枪的枪管从射击孔中探出。
“记下来。”
高胜寒的声音几乎微不可闻,“编号g7,重机枪火力点,射界覆盖东南方向。”
小李迅在侦察图上做好标记。
这张由常绘制的底图已经密密麻麻布满了各种符号,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目标。
与此同时,在旅部作战室里,常正对着一张更大的地图进行最后的修正。
这张地图融合了周海涛提供的城防图、航空侦察照片和地面侦察情报,堪称这个时代最精细的攻城作战图。
“这里,”
常用红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日军指挥所的确切位置已经确认,就在原县衙内。
地下可能建有加固掩体。”
陈征俯身细看:“炮兵团要重点照顾这个区域。
开战之初就要打掉敌人的指挥系统。”
赵铁鹰指着地图上的另一个位置:“军火库在这里。
周海涛说里面存放着特种弹药,必须第一时间控制。”
“这个任务交给特务营。”
高胜寒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他刚刚从侦察位置返回,满身都是高粱叶和尘土。
陈征抬头看他:“情况怎么样?”
“比预想的要复杂。”
高胜寒走到地图前,“日军在城外五百米范围内设置了多重障碍。
铁丝网、雷区、壕沟,而且都在机枪火力覆盖之下。”
他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特别是这里、这里,还有这里,形成了交叉火力网。
强攻的话,伤亡会很大。”
作战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每个人都明白,即便有周海涛的内应,攻城战依然是一场硬仗。
“看来,我们的计划还要再调整。”
陈征沉思着说。
就在指挥员们研究对策的同时,小王再次潜入了清河县城。
这次他化装成卖菜的小贩,推着独轮车,混在进城的人群中。
城门处的盘查比往常严格得多。
日军士兵对每个进城的人都要搜身,伪军则在旁边虎视眈眈。
“站住!
干什么的?”
一个伪军拦住了小王。
“老总,卖菜的。”
小王陪着笑脸,从怀里摸出几块银元塞过去,“行个方便。”
伪军掂了掂银元,脸色稍霁:“最近城里戒严,卖完菜赶紧走!”
“是是是,谢谢老总。”
小王推着车进了城,直接往保安团驻地走去。
按照约定,他要在今天与周海涛进行战前最后一次接头。
保安团驻地门口也有日军哨兵。
小王远远观察了一会儿,决定从后墙翻入。
这是他第三次走这条路线,已经轻车熟路。
周海涛正在办公室里焦急地等待。
见小王安全到达,他长舒一口气:“你可算来了!
情况有变。”
“怎么了?”
小王的心提了起来。
“龟田昨天突然调整了部署。”
周海涛压低声音,“他把日军主力调到了南门,西门只留了一个中队,其他的都是我们保安团的人。”
小王眼睛一亮:“这不是好事吗?”
“未必。”
周海涛摇头,“龟田生性多疑,这可能是试探。
如果起义时日军主力就在附近,我们很难成功。”
“起义时间能提前吗?”
“我尽量。”
周海涛沉吟道,“总攻开始前半小时,我设法把日军主力调开。
但最多只有一小时的时间窗口。”
小王迅记下这个重要情报:“还有什么?”
“军火库的守卫增加了一倍。
龟田可能已经察觉到什么。”
周海涛忧心忡忡地说,“告诉陈旅长,行动一定要快!
一旦打响,就必须在日军反应过来前解决战斗。”
带着这个最新情报,小王再次冒险出城。
而在他身后,周海涛已经开始暗中调兵遣将,为起义做最后准备。
同一天晚上,炮兵团长老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