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太行山,层峦叠翠。
独立第一旅作战室内,气氛却比盛夏的烈日还要灼热。
团级以上干部齐聚一堂,每个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沙盘中央那个精致的模型上——清河县城。
陈征手持指挥棒,站在沙盘前。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指挥员,最后定格在清河县的模型上。
“同志们,”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总部的战略反攻命令已经下达。
经过旅党委研究,并报总部批准,我们独立第一旅的下一个战役目标已经确定——”
指挥棒重重落在沙盘上,出清脆的声响。
“清河县城!”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叹声。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当这个目标正式宣布时,指挥员们还是感到一阵热血沸腾。
赵铁鹰走到沙盘前,开始介绍情况:“清河县是日军在太岳地区的重要据点。
县城城墙高八米,厚五米,有四座城门和十二个碉堡。
守军包括日军一个加强大队,伪军一个团,总兵力约两千人。”
他指着沙盘上的几个关键位置:“东门有护城河,西门地势平坦,北门靠近山区,南门最坚固,但也离我们的根据地最近。”
高胜寒补充侦察情报:“根据周海涛提供的情报和我们的核实,日军在城内储备了大量弹药和粮食,足以支撑三个月。
更重要的是,这里——”
他的指挥棒点向城东的一个位置:“存放着岛田准备使用的特种弹药。
一旦战事不利,日军很可能会狗急跳墙。”
孙猛盯着沙盘,眉头紧锁:“硬攻的话,伤亡恐怕不小。”
“所以不能硬攻。”
陈征接过话头,“我们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他详细阐述作战构想:“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扫清外围据点,切断清河县与外界联系。
第二阶段,围城打援,消耗敌人有生力量。
第三阶段,总攻破城。”
老杨立即提出建议:“炮兵团的火力要集中使用。
我建议先摧毁城墙上的碉堡和火力点,为步兵打开突破口。”
“工兵营要准备足够的爆破器材。”
工兵营长接着说,“城墙太厚,需要大量炸药。”
通讯营长常表示:“攻城战通讯很关键。
除了无线电,还要架设有线电话,确保指挥畅通。”
医疗队长苏红梅也言:“救护所要前移,伤员要及时后送。
还要准备应对可能的毒气袭击。”
会议进行了整整一个下午。
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讨论:主攻方向的选择、炮兵阵地的配置、后勤补给线路、伤员转运方案
陈征特别强调了三点:“第一,要充分挥内应作用。
周海涛的保安团起义是关键。
第二,要预防日军使用特种武器。
第三,要做好群众工作,攻城时尽量减少平民伤亡。”
夜幕降临时,初步的作战方案已经形成。
但陈征仍然不放心,他让各团营主官继续完善细节,第二天再进行讨论。
第二天清晨,会议继续。
这一次,李云龙也带着独立团的参谋人员前来参加。
“老陈,这么大的买卖,可不能少了我啊!”
李云龙一进门就大声说。
陈征笑着迎上去:“就等你呢!
来看看我们的计划。”
两个旅的指挥员共同研究攻城方案。
李云龙不愧是老将,一眼就看出了关键所在:
“主攻方向选在南门是对的,但要注意日军在城内的机动兵力。
我建议,伴攻方向要做得更逼真,把鬼子的预备队调开。”
张大彪也提出建议:“我们可以负责切断清河县与平安县的联系,防止日军增援。”
经过一整天的深入讨论,最终的作战方案终于确定:
一团主攻南门,二团伴攻东门和西门,三团作为预备队。
炮兵团集中全部火力支援主攻方向。
侦察营和特务营负责城内特种作战。
独立团负责阻援和伴攻平安县。
总攻时间定在八月十五日凌晨。
方案确定后,各部队立即开始了针对性训练。
训练场上杀声震天,战士们冒着酷暑,反复演练攻城战术。
在一团的训练场,孙猛亲自指导战士们练习登城作战。
“云梯要稳!
突击要快!
上去后立即建立立足点!”
他的吼声在训练场上回荡。
王小栓和战友们扛着沉重的云梯,在模拟城墙前来回奔跑。
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军装,但没有人叫苦。
“栓子,听说清河县城墙有八米高?”
一个战士边跑边问。
王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