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安丰驿外的训练场上已经人声鼎沸。
数百名新兵整齐列队,他们中有稚气未脱的青年学生,有憨厚朴实的农家子弟,甚至还有几个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
每个人的胸前都别着一朵大红花,在初升的阳光下格外鲜艳。
“立正——!”
值星官洪亮的口令声响彻训练场。
新兵们紧张地挺直腰板,动作虽然不够标准,但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和决心。
这是独立第一旅在安丰驿大捷后的第一批新兵,总数达到八百多人,创下了单次征兵的新纪录。
陈征和旅部领导站在观礼台上,望着这支新生力量,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同志们!”
陈征的声音通过土喇叭在训练场上空回荡,“我代表独立第一旅全体指战员,欢迎你们的到来!”
新兵队伍中爆出热烈的掌声。
许多年轻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中的不少人是为了给被日军杀害的亲人报仇而来。
陈征继续讲话:“你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工人。
但从今天起,你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八路军战士!”
他环视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当八路军很苦,要行军,要打仗,可能要流血牺牲。
但是,我们是为谁吃苦?为谁打仗?为的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为的是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新兵队伍中有人带头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数百个声音汇成一股洪流,在山谷间回荡。
简短的欢迎仪式后,新兵被分配到各团。
按照旅部的整编计划,这批新兵将充实到三个步兵团和直属分队,使全旅总兵力突破一万大关。
在一团的新兵连里,孙猛亲自来接兵。
这个刚结婚不久的团长,如今更加沉稳干练。
“我叫孙猛,是一团长。”
他站在新兵面前,声音洪亮,“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团的人了!
我要把你们训练成最好的兵!”
新兵们既紧张又兴奋地看着这位传奇团长。
安丰驿战役的故事已经在根据地广为流传,孙猛带头冲锋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
“你,出列!”
孙猛指着一个身材瘦小的青年,“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当兵?”
青年紧张得结结巴巴:“报报告团长,我叫王小栓,俺爹被鬼子打死了,俺要报仇!”
“好!”
孙猛拍拍他的肩膀,“是条汉子!
但是报仇光有勇气不够,还要有本事。
从今天起,好好练!”
他又问另一个戴着眼镜的青年:“你呢?”
“报告团长,我叫李明,是北平来的学生。
我要为抗日救国贡献一份力量!”
孙猛点点头:“有文化是好事,以后可以当文书或者通讯兵。”
新兵分配完毕后,紧张的训练立即开始。
由于战斗任务繁重,训练周期被压缩到最短。
老兵们扬“传帮带”
的优良传统,一对一地指导新兵。
训练场上,杀声震天。
新兵们在老兵的示范下,练习射击、投弹、拼刺刀。
虽然动作生疏,但每个人都练得十分认真。
王小栓在练习拼刺时总是不得要领,急得满头大汗。
班长王德柱——就是那个在安丰驿战役中负伤的老兵——耐心地纠正他的动作:
“腰要沉,腿要稳!
突刺的时候要狠,要快!
对,就这样!”
另一边,学生兵李明正在学习电台操作。
这个在北平读过高中的年轻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很快就掌握了基本操作。
“李同志学得真快!”
教员忍不住称赞。
李明推了推眼镜,腼腆地笑了:“我在学校就喜欢摆弄无线电。”
除了军事训练,政治教育也在同步进行。
各连的指导员利用训练间隙,给新兵们讲解八路军的性质、任务和纪律。
“咱们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
指导员在黑板上写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些纪律,是咱们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根本!”
新兵们认真地做着笔记。
对这些刚刚穿上军装的年轻人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晚上是文化课时间。
这是很多农家子弟第一次学习识字。
教员从最简单的“八路军”
、“打日本”
教起,新兵们学得津津有味。
“等俺学会写字,第一封信就写给俺娘!”
王小栓握着铅笔,一笔一画地练习。
艰苦的训练中也不乏温暖。
苏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