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路军集中五个团围攻日军重点设防的县城,后勤压力空前。
日军现了八路军意图,派出机动部队专门袭击后勤线。
一场围绕运输线的攻防战展开了。
利刃特战连与日军袭击部队多次交火。
一次,小陈的小组为保护一座关键桥梁,与日军激战整夜,最后只剩三人坚持到援军到来。
“桥在人在!”
这是他们留下的口号。
群众也表现出惊人的勇气。
一支妇女运输队夜间行军时遭遇日军,她们机智地躲进山洞,用树枝掩盖洞口,躲过搜查后继续前进。
“同志们在前线拼命,我们送不上弹药,还是人吗?”
带队妇女主任说。
兵工厂也在负荷运转。
张振国带领工人日夜赶工,甚至明了“流水作业法”
,提高炮弹产量。
但原料短缺始终是瓶颈。
“要是能搞到一批铜材就好了,”
李铁锤看着空荡荡的材料库愁,“现在连弹壳都复装三四次了。”
转机来自一次意外收获。
利刃连袭击了一个日军仓库,现大量军用物资,包括急需的铜线和炸药。
“这下解决大问题了!”
兵工厂如获至宝。
经过两个月努力,八路军终于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后勤体系。
骡马队、兵站、护路部队有机结合,保障了前线的需要。
当第一批由正规运输队送来的补给到达最远的前线阵地时,战士们欢呼雀跃。
不仅有充足的粮食弹药,还有兵工厂新生产的武器和医院配的药品。
“咱们现在像样了!”
一个老兵抚摸着新到的机枪,“再也不用为弹药愁了。”
后勤保障的改善直接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有了可靠补给,八路军能够实施更长时间的作战,攻打更坚固的目标。
日军方面,岛田的“绞杀战”
计划破产。
他在日记中无奈地写道:“敌军后勤体系日趋完善,单纯袭击运输线已难奏效。”
寒冬来临,后勤斗争进入最艰苦阶段。
但根据地军民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修建地下仓库,储备过冬物资;制作防滑装备,保障雪地运输;甚至训练军犬参与运输。
夜幕降临,运输队依然在星夜兼程。
马蹄踏碎薄冰,车轮碾过积雪,在这条特殊的生命线上,后方与前方的脉搏紧紧相连。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后勤保障战中,每一个运输队员,每一个护路战士,每一个兵工厂工人,都是无名英雄。
他们的汗水与付出,化作了前线胜利的保证。
而当春天的第一缕阳光融化冰雪时,这支经历了后勤考验的军队,将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