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让它使用自产弹药,将大大提升实用性。
“关键是尺寸匹配,”
张振国指导着,“我们的炮弹必须完全契合掷弹筒的膛线。”
这需要极其精密的加工,而兵工厂的设备远远达不到要求。
工人们只能靠手工一点点打磨,反复测试。
一天,小陈送来一批缴获的精密工具:“队长说这些可能对你们有用。”
这些工具大大提升了加工精度。
经过两周的努力,第一批适配掷弹筒的炮弹终于试制成功。
试射那天,陈征亲自到场观看。
看到炮弹精准命中目标,他激动地握住李铁锤的手:“铁锤同志,你们创造了奇迹!”
李铁锤谦虚地说:“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特别是前线同志,没有他们缴获的设备和材料,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第一批正式生产的炮弹虽然只有二十,却标志着军工能力的质的飞跃。
赵铁鹰的利刃小队成为批试用单位。
“放心吧,李师傅,”
赵铁鹰郑重承诺,“每一炮弹都会用在刀刃上!”
不久后,利刃小队在一次拔点战斗中使用了这批自产炮弹。
两炮弹精准命中日军炮楼,为步兵冲锋创造了条件。
战斗结束后,赵铁鹰特意向兵工厂反馈使用情况:“炮弹威力足够,精度也不错。
就是有一哑火了,需要改进。”
李铁锤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我们会继续改进。
下一批炮弹会更好!”
兵工厂的突破消息很快传遍根据地,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
群众甚至自组织起来,帮助收集制造弹药所需的原材料。
“咱们兵工厂能造炮弹了!”
人们兴奋地传颂着,“看小鬼子还能猖狂几天!”
老王庄的群众送来了收集的铜钱和金属器皿:“拿去造子弹打鬼子!
这些东西放着也是放着。”
甚至有群众冒险潜入敌占区,收集日军丢弃的弹壳和金属碎片。
虽然危险,但他们说:“为了兵工厂,值得!”
兵工厂的工人们深受感动,工作热情更加高涨。
张振国在工作会议上说:“群众这样支持我们,我们更要努力工作,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随着经验积累,兵工厂开始尝试生产其他武器。
土制手榴弹、地雷、爆破筒虽然简陋,但在战场上挥了重要作用。
最令人惊喜的是,工人们还修复了一台缴获的小型机床。
虽然老旧,但大大提升了加工能力。
“这下好了,”
李铁锤抚摸着机床,“能加工更精密的零件了。”
夜幕降临,兵工厂里依然灯火通明。
炉火熊熊,机床轰鸣,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投射在洞壁上,宛如一幅动人的剪影。
在这个隐蔽的山洞里,一群普通工人用智慧和汗水,支撑着前线的战斗。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没有精良设备,只有灵巧双手。
但正是这些看似简陋的“新产品”
,正在改变着战场的力量对比。
每一炮弹,每一颗子弹,都凝聚着工人们的心血,承载着抗战的希望。
山寨兵工厂的炉火越烧越旺,正如抗战的火焰,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永不熄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