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根据地的玉米已经长到齐腰高。
在青纱帐的掩护下,一场特殊的会面正在秘密进行。
赵铁鹰带着小陈,在老王庄地下党员老周的引导下,来到一处废弃的砖窑。
等待他们的是伪军第三连连长吴大宝和他的亲信卫兵。
“吴连长,久仰。”
赵铁鹰不卑不亢地拱手。
吴大宝四十岁上下,面色憔悴,眼带血丝,显然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打量着赵铁鹰,语气复杂:“赵队长比我想象的年轻。”
“抗战不论年纪,只论真心。”
赵铁鹰直视对方,“吴连长冒险约见,想必已有决断?”
吴大宝长叹一声,示意卫兵拿出一个包袱:“这是驻地黄庄据点的布防图和弹药库位置。
我我受够了当汉奸的日子!”
包袱里不仅有详细布防图,还有日军巡逻时间表、口令变更规律等珍贵情报。
最令人震惊的是一份日军即将进行扫荡的初步计划。
赵铁鹰强压心中激动,平静地问:“吴连长为何选择此时反正?”
“我堂兄一家在保定被鬼子灭门了”
吴大宝眼圈红,“就因为他儿子说了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我这才醒悟,给鬼子卖命没有好下场!”
他继续说:“更重要的是,我看到八路军是真心抗日。
这几个月,你们打了几场漂亮仗,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我吴大宝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还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小陈忍不住问:“吴连长,据点里像你这样想法的兄弟多吗?”
“我们连一百二十号人,起码有八十个愿意跟我走!”
吴大宝肯定地说,“剩下的多是军官亲信,但也不敢拦我们。”
赵铁鹰沉思片刻:“起义是大事,需要周密计划。
你们有什么困难?”
“最大的问题是家属。”
吴大宝愁眉不展,“兄弟们的家眷大多在县城里,怕起义后遭鬼子报复。”
这确实是个难题。
赵铁鹰承诺:“我们会想办法营救家属。
但起义时间必须严格保密,确保万无一失。”
会谈持续到深夜。
双方商定了初步计划:吴大宝回去暗中准备,八路军方面负责接应和家属营救。
起义时间定在七天后日军换防时。
返回根据地后,赵铁鹰立即向陈征汇报。
“这是大好机会!”
陈征兴奋地说,“不仅是一百多条枪,更重要的是政治影响!
我们要让所有伪军知道,弃暗投明才是正道!”
营救家属的任务交给了利刃小队。
通过地下党的帮助,他们摸清了伪军家属在县城的住址和活动规律。
“行动要快,要准,不能惊动鬼子。”
赵铁鹰部署任务,“分三组同时行动,得手后立即出城,在预定地点集合。”
起义前夜,利刃小队潜入县城。
在夜色掩护下,他们成功接出了三十多户伪军家属,其中包括吴大宝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
“八路军同志,谢谢你们!”
吴母老泪纵横,“我儿子走错了路,现在总算回头了!”
与此同时,吴大宝在据点内紧张准备。
他暗中联络可靠的弟兄,分配任务,等待约定信号。
起义时刻终于到来。
当晚,日军按计划换防,据点内相对混乱。
吴大宝以“加强警戒”
为名,将亲日军官调离关键岗位。
午夜时分,三颗红色信号弹升上天空——这是起义信号!
吴大宝立即行动,率领起义士兵控制据点大门和弹药库。
少数负隅顽抗的军官被迅制服。
“弟兄们!
今晚我们不做汉奸了!”
吴大宝激昂宣布,“愿意跟我投八路的,拿起枪!
不愿意的,放下武器回家!”
绝大多数士兵选择起义。
他们携带全部武器装备,在八路军接应下迅撤离。
当日军现异常时,据点已经空空如也,只留下“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的标语。
起义成功的消息像春风一样传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