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岭夺来的粮食暂时缓解了饥荒,但根据地的另一个危机依然严峻——武器弹药的匮乏。
每次战斗后,战士们都要小心翼翼地捡回每一颗弹壳,因为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
张振国站在被日军摧毁的兵工厂废墟前,眉头紧锁。
曾经机器轰鸣的“铁砧”
兵工厂,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和烧焦的梁柱。
大部分设备或被日军捣毁,或被运走,技术人员也损失了近三分之一。
“老张,还有希望吗?”
李铁锤拖着一条伤腿走过来,声音沙哑。
他在上次保卫兵工厂的战斗中负伤,至今未愈。
张振国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蹲下身,从废墟中扒拉出一段扭曲的金属管。
他仔细端详着,眼中突然闪过一道光:“这是老刘那台冲床的传动轴!
应该还能修复!”
李铁锤苦笑:“就凭这个?老张,咱们现在要什么没什么啊!”
“谁说我们什么都没有?”
张振国站起身,目光扫过废墟,“我们有双手,有脑子,还有这个——”
他指着自己的心口,“永不熄灭的火种!”
他立即召集所有幸存的军工人员——总共不到二十人,大多带伤。
面对一张张疲惫而迷茫的脸,张振国的声音却异常坚定:
“同志们!
前线战士在用刺刀和鬼子拼命,因为他们没有子弹!
伤员在忍受痛苦,因为我们没有药品!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兵工生产能力!”
他举起那段扭曲的传动轴:“今天,我们就要从这里开始,让‘铁砧’重新响起打铁声!
有人可能觉得这是痴人说梦,但我问你们:愿意看着战士们赤手空拳打鬼子吗?”
“不愿意!”
人群中响起稀落但坚定的回应。
“愿意看着更多同志因为缺医少药而牺牲吗?”
“不愿意!”
这次回应更加整齐有力。
“好!”
张振国重重点头,“那我们就用这双手,在废墟上重建我们的兵工厂!”
没有动员令,没有宣誓仪式,二十几个军工人员默默地开始了工作。
先是在废墟中搜寻可用的设备和材料。
这是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
废墟中随时可能生坍塌,而且日军撤退时埋设了不少诡雷。
第一天就有一名工人在搬动石板时触雷牺牲。
“小心点!
每一块石头都要先检查!”
张振国红着眼睛提醒大家,同时更加仔细地示范如何排查危险。
渐渐地,一些宝贝被从废墟中挖掘出来:一台被砸变形的车床主轴、半套锻造模具、几箱侥幸未被现的工具钢
最令人兴奋的是,他们在一个隐蔽的地下室现了部分被埋藏的设备和原料——那是高胜寒牺牲前带人紧急隐蔽的。
“是高队长!
他给我们留下了火种!”
李铁锤抚摸着那些设备,泪流满面。
设备有了,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没有动力源。
原有的柴油电机已被彻底破坏。
“我们可以造人力机床!”
一个年轻工人提议,“就像当年在延安那样,用脚踏板驱动!”
说干就干。
工人们用找来的材料制作简易脚踏机床,用缴获的自行车零件传动。
虽然效率低下,但至少能进行最基本的加工。
更大的挑战是选址。
原址太暴露,容易遭日军袭击。
经过仔细勘察,他们选择了一处极其隐蔽的山洞——入口狭窄,内部宽敞,而且有多个出口。
“这里就是新‘铁砧’了!”
张振国宣布,“条件比过去差远了,但更安全,更隐蔽。”
搬迁过程异常艰难。
没有起重设备,工人们就用肩膀扛,用滚木挪,将一台台设备运进山洞。
许多人肩膀磨破了皮,鲜血染红了衣襟,但没有一个人抱怨。
李铁锤拖着伤腿,坚持参与搬运:“多一个人多份力!
我这条命是高队长和同志们救的,现在正是报答的时候!”
最令人感动的是群众的自帮助。
王家村的老王听说兵工厂要重建,带着十几个村民赶来:“别的干不了,出力气的活我们在行!”
军民合力,进度大大加快。
一周后,所有能用的设备都搬进了新址。
虽然简陋,但至少有了个像样的工作环境。
“点火!”
张振国庄严宣布。
李铁锤用力踩下脚踏板,机床缓缓转动起来。
接着,锻造炉也被点燃——燃料是收集来的木炭和煤渣,火苗虽不旺,但足以加热金属。
“铁砧”
兵工厂重新燃起了炉火!
第一项任务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