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狼窝”
方向那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和逐渐稀疏但仍显激烈的枪声传来时,赵铁鹰正伏在一处冰冷的岩石后,举着望远镜,冷静地观察着前方的“狐穴”
据点。
与“狼窝”
的张扬跋扈不同,“狐穴”
如其代号,透着一股阴险和刁钻。
它坐落在一处相对孤立的山包上,并非传统的平原据点。
山势虽然不高,但坡度陡峭,特别是面向根据地方向的东、南两侧,几乎都是难以攀爬的断崖或光滑的冻土坡,有效地杜绝了大规模步兵直接冲锋的可能。
唯一一条像样的山路从北侧蜿蜒而上,但这条路完全暴露在据点密集的火力点覆盖之下,堪称死亡通道。
据点核心同样是一个坚固的炮楼,但周围工事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机枪巢和射击孔的位置选择得极为恶毒,形成了几乎没有死角的交叉火力网。
强攻?代价将是难以想象的。
恐怕填进去一个团,也未必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孙猛在“狼窝”
的血战,已经证明了正面强攻坚固据点的惨烈。
但赵铁鹰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焦躁或凝重。
他那双惯于在黑暗中视物的眼睛,在望远镜后微微眯起,仔细扫过“狐穴”
的每一个细节:炮楼顶哨兵换岗的频率、探照灯扫射的规律、各个火力点的大致位置、以及……西侧那条被废弃的、几乎被灌木和积雪覆盖的陡峭小径。
他放下望远镜,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属于猎手的弧度。
“围三阙一……”
他低声自语,仿佛在咀嚼着这古老兵法的滋味。
冰冷的空气中,他的计划已然成型。
命令被悄无声息地传递下去。
很快,在“狐穴”
的东、南、北三个方向,骤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
主力营的战士们按照赵铁鹰的部署,起了声势浩大的佯攻。
机枪子弹瓢泼般射向炮楼墙壁和射击孔,打得砖石碎屑纷飞。
“震天雷”
掷弹筒射的粗糙炮弹不时在山坡工事附近炸响,掀起一团团积雪和泥土。
战士们出的呐喊声震天动地,仿佛有千军万马正要从这三个方向同时起决死冲锋。
据点内的日军顿时紧张起来。
所有火力点全力开火,探照灯疯狂地四处扫射,试图找出八路军的主攻方向。
重机枪沉闷的轰鸣、轻机枪清脆的嘶吼、三八式步枪单调的射击声,混杂着日军军官声嘶力竭的呵斥声,响成一片。
炮弹和子弹如同泼水般倾泻向佯攻的八路军阵地,看上去战况异常激烈。
然而,八路军的佯攻部队巧妙地利用地形,始终保持在日军有效射程的边缘地带,看似攻势如潮,实则真正的伤亡并不大。
他们的目的并非突破,而是制造压力,吸引并牢牢吸住所有守敌的注意力。
就在这正面“激战正酣”
的时刻,西侧那片被认为是天堑的、寂静的陡坡区域,几道几乎与岩石和阴影融为一体的身影,开始了行动。
这是赵铁鹰亲自挑选的一支精干小分队,人数不足一个班,但个个都是攀爬好手、侦察尖兵。
他们身着灰白色伪装,装备精良而简洁,匕、冲锋枪、集束手榴弹是主要武器。
在佯攻声浪的掩护下,他们如同灵巧的岩羊,利用岩缝、枯藤、冻住的灌木作为支点,悄无声息地向着山顶据点侧后迂回攀爬。
寒风是他们最好的掩护,吹散了可能产生的细微声响。
日军的注意力完全被正面和侧翼的“主力”
吸引,几乎无人留意身后那片“不可能”
出现敌人的绝地。
与此同时,在北面佯攻阵地后方,赵铁鹰预先安排好的一个加强排,携带两挺轻机枪和充足的弹药,早已借着夜色和地形的掩护,秘密运动到了西侧那条废弃小径的出口附近,悄无声息地设下了埋伏。
这里地势相对平缓,灌木丛生,是理想的伏击场。
战士们屏息凝神,枪口指向那条漆黑的小路,如同张开了口袋的猎人,只等猎物自投罗网。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正面的枪炮声依旧激烈,但久经沙场的日军指挥官渐渐产生了一丝疑虑。
八路军的攻击雷声大雨点小,看似凶猛,却始终没有真正接近到危险距离。
这种反常让他感到不安。
就在此时,异变陡生!
“砰!
砰!”
几声清脆的枪声,突然从据点西侧内部响起!
紧接着是几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和日语出的惊恐慌乱的叫喊!
是那支攀岩迂回的小分队成功潜入了!
他们如同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日军侧后,袭击了靠近西侧的营房和弹药堆放点!
虽然人数极少,但在敌人毫无防备的后方制造混乱,效果是惊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