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笑得眼泪顺着脏兮兮的脸颊往下淌:"
317米秒!
比设计值还高9米!
"
岩洞里瞬间沸腾。
张振国一把抱起身边的小学徒转圈,几个女工相拥而泣。
李铁锤却沉默地走向炮位,用指腹摩挲着尚有余温的炮管,突然从兜里掏出个小瓷瓶,将里面的液体倾倒在炮口——是地瓜烧,老人珍藏的最后一口酒。
酒精接触高温金属的"
嗤啦"
声中,他喃喃自语:"
祖师爷显灵"
落点观测员气喘吁吁跑回来报告:"
正中三百五十米靶心!
破片散布半径比日军原装弹大两成!
"
这个结果连常都吃了一惊。
他抓过笔记本狂写算式,突然用铅笔狠狠在某行数字上画了个圈:"
是尾翼!
我们手工敲的尾翼反而增加了翻滚效应!
"
"
歪打正着。
"
张振国咧嘴笑了,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
小鬼子太讲究精密,忘了战场要的是杀伤。
"
庆祝的喧闹持续到中午。
炊事班破例蒸了屉掺着榆树皮的纯玉米窝头,每人还能分到指头大的一块咸菜疙瘩。
李铁锤却把自己那份塞给了常,转身又钻回工作台,借着油灯开始绘制量产图纸。
"
先造十门。
"
陈征不知何时站在了工作台前,手指点着图纸上的炮架结构,"
下月初打赵庄据点用。
"
老人头也不抬:"
二十门。
给我再加五个学徒。
"
"
材料不够。
"
陈征皱眉,"
钨钢只剩——"
"
用鬼子的铁轨。
"
李铁锤的铅笔在纸上划出尖锐的线条,"
含碳量高,淬火时多过一遍油。
"
正说着,洞口传来骚动。
高胜寒带着几个侦察兵风尘仆仆地进来,每人背上都捆着长条状的油布包裹。
最瘦小的那个战士刚卸下重负就瘫坐在地——包裹砸在地上出沉闷的金属撞击声。
"
礼物。
"
高胜寒解开包裹,露出三根泛着青光的无缝钢管,"
平州电厂锅炉的给水管。
"
李铁锤的铅笔"
啪"
地断了。
老人扑向钢管的样子活像饿狼见到鲜肉,布满老茧的手掌反复摩挲着光滑的内壁:"
这这能车十二根炮管!
"
高胜寒却转向常:"
你要的日文手册。
"
他从怀里掏出本被血浸透又晒干的小册子,封面残缺的日文标题依稀可辨:《九七式曲射步兵炮维护要领》。
常如获至宝,当场就着煤油灯翻阅起来。
在某一页突然停住,手指颤抖着点住一张结构图:"
看这个缓冲机构!
我们可以在雷公锤上加装反后坐装置!
"
讨论迅升温。
张振国提议借鉴日军设计改用弹簧缓冲,李铁锤却坚持要用更简单的液压减震。
争论到脸红脖子粗时,陈征突然拍板:"
各造一门,试了再说。
"
接下来的半个月,兵工厂昼夜不停地轰鸣。
新开挖的东侧支洞里,十二台锻炉同时喷吐火舌,将铁轨锻打成炮管粗坯;西侧洞里妇女们用石臼捣碎从茅厕墙刮来的硝土;而核心区域里,李铁锤亲自带着最精锐的五个徒弟加工关键部件,他们的工作台用日军钢盔改造成油灯,火光映照着车床上飞舞的钢屑,如同微型流星雨。
常则沉浸在手册的世界里。
他不仅破解了缓冲装置原理,还现日军为应对严寒改进了闭气环材料配比。
这个现让"
雷公锤"
的耐寒性能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测试时,涂抹动物油脂的炮管在零下十五度仍能正常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