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委,我报名!
我爹被鬼子杀了,我要报仇!
"
"
好样的!
"
周明大声道,"
叫什么名字?"
"
李铁柱!
"
"
李铁柱同志,从今天起,你就是八路军战士了!
"
周明跳下桌子,握住他的手。
这一带头,场下立刻炸开了锅。
"
我报名!
"
"
算我一个!
"
"
还有我!
"
青年们争先恐后地涌上前。
周明赶紧安排干部登记。
让他惊喜的是,报名的不仅有贫苦农民,还有几个小商贩和手艺人也加入了队伍。
特别是一个叫张铁匠的中年汉子,带着两个徒弟一起报了名。
"
张师傅,您这手艺"
周明有些犹豫,"
参军可是要上前线的。
"
张铁匠拍拍胸膛:"
政委,我这把力气,打铁能行,打鬼子也不差!
再说,部队不要修枪造炮的?"
周明恍然大悟,喜出望外:"
要!
当然要!
您这样的技术人才,我们求之不得!
"
登记持续到中午,共有二十七人报名参军,其中不乏铁匠、木匠等技术人才。
周明心里乐开了花,这些新鲜血液不仅能补充战斗部队,还能加强后勤技术力量。
散会后,乡亲们自组织起来,为即将参军的子弟准备行装。
妇女们连夜赶制布鞋、缝补衣裳;老人们把珍藏的鸡蛋、腊肉拿出来;孩子们则围着新战士转,眼中满是崇拜。
周明回到驻地,正碰上陈征在训练场指导新兵操练。
看到周明回来,陈征迎上来:"
听说今天收获不小?"
"
二十七个新兵,还有几个技术人才。
"
周明擦了擦汗,"
减租减息也落实了,地主们基本接受。
"
陈征拍拍他的肩膀:"
干得漂亮!
咱们部队现在正缺人手,特别是技术兵种。
对了,那个张铁匠,安排到孙猛的修理组去,正好帮着维护那辆坦克。
"
两人正说着,一个白苍苍的老大娘挎着篮子走过来:"
周政委!
陈营长!
"
"
李大娘!
"
周明连忙上前搀扶,"
您怎么来了?"
李大娘是村里最受尊敬的长者,三个儿子两个死在鬼子手里,最后一个也在去年参军了。
她颤巍巍地掀开篮子上盖的布,里面是十几个鸡蛋和一双崭新的布鞋。
"
听说部队又招兵了,我老婆子没什么好东西,就这些鸡蛋,给战士们补补身子。
"
她把篮子塞给周明,"
这鞋是给我小儿子的,他脚大,穿着合适。
"
周明接过篮子,心里一阵酸楚。
李大娘的小儿子去年就牺牲在青石峡,她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总以为儿子还在部队。
"
谢谢大娘,我们一定转交。
"
陈征接过话头,声音异常柔和。
李大娘满意地点点头,又絮絮叨叨地说了些"
打鬼子要小心"
之类的话,才蹒跚离去。
看着老人佝偻的背影,周明叹了口气:"
多好的百姓啊"
"
所以我们更要保护好他们。
"
陈征沉声道,"
对了,明天我打算带新兵进山训练,顺便实地勘察地形。
你留在村里继续做群众工作?"
周明点点头:"
好。
我打算组织个识字班,教乡亲们认些常用字。
再办个妇女救国会,把大娘大嫂们动员起来做后勤。
"
两人边走边商量着根据地的建设计划。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远处,新兵们在老兵带领下练习刺杀,喊杀声震天响;村里,炊烟袅袅,百姓们结束一天的劳作,开始准备晚饭。
这样平静而充满希望的日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周明知道,正是通过减租减息、动员参军这些扎实的群众工作,才能让这份平静持续下去,才能让抗日的火种越烧越旺。
晚饭后,周明照例去各宿营点查铺。
当他走到新兵住的院子时,听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