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来,日军前沿的狙击活动明显受到了抑制,其观察能力下降,为后续行动创造了条件。
在后方,各部队的训练场也面貌一新。
训练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冲锋和射击,而是增加了大量对抗性演练。
用木头和铁皮制作的“坦克”
模型被推上训练场,战士们练习如何利用弹坑、沟渠接近,如何投掷集束手榴弹破坏履带,如何用燃烧瓶攻击动机舱。
针对日军精准的炮火,部队加强了疏散隐蔽和快构筑防炮工事的训练。
甚至连拼刺训练,也增加了应对日军老兵更凶狠、更刁钻突刺技巧的内容。
王小栓在随营学校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文化课和理论课依旧重要,但军事课上,教员开始大量引用黑山岭的战例,详细剖析关东军的战术特点,并组织学员们进行沙盘推演,思考如果自己是指挥官,该如何应对。
这种紧密结合实战的教学,让王小栓和同学们受益匪浅,他们开始学会用更加复杂和专业的眼光去看待战争。
挫败感转化为动力
初战的失利,确实带来了短暂的阴霾。
但当战士们看到师部并没有慌乱,而是有条不紊地组织学习、研究和训练;当他们自己在针对性训练中,逐渐找到了克制强敌的方法和信心时,那种挫败感便悄然转化为了更强大的动力。
“妈的,不就是枪法准点、乌龟壳硬点嘛!”
一个在第1团黑山岭战斗中负伤的老兵,伤愈归队后,在训练间隙对围坐的新兵们说道,“咱独立师什么硬骨头没啃过?以前没炮,不也照样打鬼子?现在咱们有了炮,有了火箭筒,还有了文化,更能琢磨出治他们的法子!
下次碰上,非把他们的‘花’给掐了不可!”
新兵们听着,眼中也燃起了斗志。
陈征站在师部的了望台上,用望远镜观察着远处根据地方向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对身边的李云龙和王树声说道:“看到没有?失败打不垮我们,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要把沼田这块生铁,炼成我们自己的好钢!”
重视对手,从失败中学习,战术上的针对性调整——独立第一师这头受伤的雄狮,正在以一种更加沉稳、更加智慧的方式,舔舐伤口,积蓄力量,准备着与关东军这支“皇军之花”
,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势均力敌的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