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而这位新投资人,对画廊的经营方向有截然不同的想法,计划大幅削减对像俞浡这类正处于上升期、但商业回报尚不确定的艺术家的支持,将资源转向更稳妥、更商业化的项目。
这意味着,俞浡在国际舞台上最重要的一个支点,可能即将消失。
“霍华德先生希望我能理解,并祝我好运。”俞浡在电话里对宋鹤眠说,语气难掩失落。霍华德先生对他有知遇之恩,这个消息无论从情感还是事业上,都是一个打击。
宋鹤眠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问:“你自己怎么想?还想继续留在国际舞台上吗?”
“想。”俞浡回答得没有犹豫,“但不是以依附任何画廊的方式。我想……或许到了该建立自己更独立话语权的时候了。”
他的声音带着失落,却也透着一股被激发出来的韧性。
宋鹤眠听出了他语气里的决心,心中微动。
“需要我做什么?”他问,一如既往地简洁。
俞浡深吸一口气,说出了自己脑海中刚刚成型的、有些大胆的想法:
“我想……自己做一个巡回展。不通过大型商业画廊,联合其他几位志同道合、同样面临类似困境的年轻艺术家,用更灵活、更低成本的方式,先在几个重要的艺术城市做起来。可能很困难,但我想试试。”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计划,需要大量的策划、联络和执行工作,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宋鹤眠几乎没有思考,便给出了回应:
“好。需要场地、法律、资金还是宣传资源?我让团队配合你。”
他没有说“我帮你做”,而是“我让团队配合你”。他将自己定位为资源的提供者和支持者,而将主导权和责任,完全交给了俞浡。
俞浡握着电话,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信任和力量。
“谢谢。”他说,声音有些哽咽,但更多的是坚定。
新的挑战已然来临。但这一次,俞浡不再是孤身一人,也不再是需要完全庇护的雏鸟。他拥有了清晰的目标、独立的意志,以及一个强大而懂得如何正确给予支持的伴侣。
他们将如何携手,面对国际艺术市场的这次变局?俞浡雄心勃勃的独立巡回展,能否成功开启他事业的新篇章?这一切,都等待着他们共同去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