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已经无力回天,日军指挥官下达最后一道命令,要求日本士兵进行最后的战斗。
位于死地的日军爆发出绝境之中的勇气,他们结阵准备应对接下来的白刃战,但事与愿违。抗联骑兵部队并未发起冲锋,只是在外围巡弋,射杀逃窜的伪军士兵。
步兵上来后,构筑火力网将最后那一小撮,不足百人的日军给包围起来,日本被围在一个方圆不足五百米的山中公路中,茫然的等待命运的安排。
宋三大马金刀的跨步站在山岗子往下看:“炮兵准备。”
“准备!”
宋三咬着牙说:“上级下了死命令,一个都不准放过,谁要是放走一个日本兵,老子非得找他们连的麻烦。”
“报告营长,炮火已经就位。”
“打!”
“给老子狠狠打,使劲招呼!”
十二门迫击炮,四门三十七毫米速射炮,陆北下令集中整个支队的炮火,务必全歼日军。
炮火倾泻怒火,天空中的炮弹呜咽声不断。
日军预想中的白刃战没有发生,能用火力解决就用火力来解决,以前没有炮兵,陆北就需要骑兵部队成建制的冲击,现在有了炮兵谁还让骑兵冲击。
就是火力不足,根本不足。
日军中尉茫然看着四散的士兵,炮火的轰击不断,其中夹杂着步枪弹的精准射击,还有轻重机枪的扫射。人命如草芥一般,一茬一茬的倒下,他们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片刻后,后续第六支队赶到战场,加入进这场火力的倾泻中。
癫狂至极,炮火覆盖之后便是冲锋,炮火捣乱日军的防御阵型,混乱中抗联发起了进攻。最后的战斗是在冲撞和刺杀中结束,日军顽强的战斗到最后一刻,仅凭不足百人的兵力,无法在数倍且装备优势下的抗联中坚持,双方同样的精锐,同样的敢死。
战毕。
现在,整个莫力达瓦又重新回到抗联的手中,硬生生在日寇手中光复。
······
与此同时。
在莫力达瓦靠近嫩江桥的地方,王贵率领三支队两个大队的战士与日军对峙。
嫩江桥上修筑有钢筋混泥土工事,足足一个步兵小队加强机枪一个重机枪小组、两个轻机枪小组固守,安静的竖立在嫩江桥上,扼守整个东西两侧。一栋四层楼高的炮楼尤其扎眼,二层以上是独栋,但二层以下则是完备的碉堡工事。
日军挖掘数米深的壕沟,引嫩江水作为护城河,仅有吊桥能够进入工事堡垒中,这是日军插在嫩江西岸的钉子。
王贵趴在距离嫩江桥据点一公里的地方观察,前方是一片光溜溜的平原,日军不允许周围一公里内有任何树木或者农田存在。
‘哒哒哒~~~’
似乎是发现抗联的存在,炮楼内的机枪工事射出搜索弹,对准他们窝藏的地方射击。
三支队的三大队大队长任德福摇摇头:“这就没办法了,这据点啃不动。”
“可惜,如果能打下这个据点就好。”王贵说。
“外面是护城河,铁丝工事绕了两圈,方圆一公里连个遮蔽物都没有,外面说不准还有日寇布置的雷区。这跟一个刺猬似的,是真的打不动。”
“听说龙北部队缴获了两门一百零五毫米重炮,如果让重炮轰上两轮说不准能打掉。”
王贵说这样的话是有底气的,关东军一如既往的猖狂,修筑的碉堡工事为了视野射界而放弃整体性,或许对他们而言是不相信抗联能够摧毁这样的工事。
他们就欺负欺负缺乏重火力的抗联,只要用重炮轰击两轮,那四层楼高的单体炮楼垮塌下来就能让这座碉堡成为废墟,日军没把抗联当人。
任德福真是有点怕自家的支队长:“别想了,这是日本人的菱形防御体系。”
“我知道。”
所谓‘菱形防御’是关东军为了防御苏军而构建的防御体系,第一道防线是沿着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所构筑,他们修筑大量要塞工事。而第二道就是依据松花江、嫩江水系,在这里布置机动野战师团,拱卫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城市。
任德福言外之意是即使攻下这座碉堡炮楼,在河对面可是有日军重兵把守,虽然他们不直接参与讨伐抗联,但稍微动一动那就是倾巢出动。
抗联早已经摸清楚日军的防御体系和兵力部署情况,有好事者早已经构思该如何突破这个防御体系,第三路军各支队的部署就是依照配合远东军进行的。在抗联的预想中,一旦远东军发起进攻,他们就会从‘菱形防御’内部进行破坏,策应远东军的进攻。
这只不过是想想而已,远东军不会对关东军发起进攻的,他们现在自身难保。
深深看了眼嫩江桥上的碉堡工事,王贵浑身上下都不舒服,其他战士们也同样不舒服,骨子里就对那玩意儿从心里感到害怕,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