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正是朱由校最欣赏的地方。
这位帝王用人向来只看两点:一是真才实学,二是品行端正。
李进恰好两者兼备。
他自己也清楚,皇帝对他寄予厚望,因此更加勤勉,常与学院中的师长彻夜论道,研习经义。
由于出身贫苦,他亲身经历过苛捐杂税下的挣扎求生,对那些横行乡里的地主豪强心中自有愤懑。
朝廷接连出手整治,令他拍手称快。
尤其是“永不加赋”
的政令颁布后,他对这位年纪相仿的君主愈敬佩。
他知道,这道旨意背后,是对万民疾苦的体察。
生于江西乡野,家乡灾荒较少,尚能勉强糊口。
但来到京师之后,亲眼所见民间困顿,方知大明江山已风雨飘摇。
辽饷压顶,百姓不堪重负,许多人家卖儿鬻女,只为换一口活命粮。
而如今,有一位愿意改革弊政、敢作敢为的皇帝站了出来,这难道不是天下读书人之幸?
若非皇明学院开科取士,广纳寒门子弟,他李进此刻恐怕仍在田埂上挥锄耕作。
别说进京,怕是连县城都未曾踏出一步。
单凭这份知遇之恩,他也愿倾尽全力,不负此生所学。
为苍生谋利,为社稷效力,是他立下的志向。
当朱由校问及科举之事,李进的回答坚定而有力:
“院长放心,学生必然不会辜负院长厚恩的,学生也必然会报名参考科举大试,学生要让天下人都知道皇明学院!”
望着眼前这个目光灼灼的年轻人,朱由校心头微动,脸上露出赞许之色:
“好,有此雄心壮志,也不愧是朕看上的人才,朕就等着你的考卷,出现在朕的御案上,朕一定会仔细检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