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简单的利害关系,他们还是看得清楚的。
或许会有怨言,但为了这点事去得罪皇帝,实在不值得。
若不是有秦藩与晋藩率先做出表率,朱由校直接下令停俸禄,藩王们便有了充分理由向皇帝申诉。
他们会纷纷上书哭穷,说家里有多少人口要养,王府的开销有多庞大,日常花费如何巨大,把账本都搬出来。
“我们全靠朝廷俸禄过活,您这一下停,等于断了我们的生路。”
这和那些拖欠赋税不交的江南士绅一样,无耻又耍赖。
常言道:“解铃还需系铃人。”
最牢固的壁垒,往往从内部瓦解。
朱由校这一招以退为进,令宗藩束手无策,除非他们真的愚蠢到极点,敢公然不顾皇帝的颜面。
至于远在成都的蜀王,他捐献钱粮一事也必须昭告天下。
届时在圣旨中稍作提及,便可将他塑造成宗藩楷模,供其他藩王效仿。
同时也无形中提升了皇帝的威信。
皇帝下旨才刚有风声,蜀王就积极响应,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吗?
在这样内外夹击的压力之下,藩王们必然会妥协退让。
写罢信件,朱由校命二人画了押,并签下自己独特的签名,方才准许他们离开皇宫。
一俟取得秦、晋两位世子的亲笔信,朱由校便将其交予两名侍卫,命他们分别送至太原与西安。
收拾好笔墨的王朝辅迅上前,在皇帝始终笑嘻嘻地说道:
“万岁爷实在高明,这一步棋妙不可言,如今有三藩作为支持万岁爷的表率,其余藩王便难以形成合力,再找借口推诿搪塞万岁爷和朝廷的政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