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些朝廷重臣要是都这样,那帮将门只会更放肆,朝廷的威信还怎么立?”
见众人越说越激动,朱由校立刻出声制止。
众臣顿时安静下来,纷纷退回原位,低头躬身……皇帝真动怒,没人敢硬扛。
朱由校扫视众人,再次开口:
“事情已经定下,就不用再争了,按朕说的去做就行,朕自有打算。”
皇帝的态度已不容置疑,大臣们再不敢多言,稍有不慎,恐怕便会惹祸上身。
“辽沈两地是战略要地,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为防有人与建奴暗中勾结,威胁我辽沈安全,朕决定将山东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划出,设为新镇,并增设登莱巡抚来统管!”
“登州、莱州两府靠海,海路直通朝鲜与日本,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如今毛文龙已在镇江与皮岛站稳脚跟,若再设登莱镇,便能与辽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彼此呼应。
一旦某地遇险,其余两地可迅驰援,对辽东局势大有助益。”
众臣听后皆面露惊异,没想到陛下思虑如此深远,显然是早有准备。
朱由校其实早就想设立登莱镇,只是此前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理由,只能暂且搁置。
正如他所说,登莱二府位置特殊,与辽东、朝鲜隔海相望,尤其是对辽东而言,登莱几乎是天然的后勤基地。
他设立巡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大明眼下极度缺乏战舰与水师力量,这种短板已成致命隐患。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大明连一支像样的舰队都没有,海上战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沿海地区的倭寇与海盗日益猖獗,而大明对此束手无策,对海洋的掌控力也日渐衰弱。
这种局面,一方面受限于时代认知,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的观念有关。
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有一种本能的畏惧,尤其是面对茫茫大海与滔天巨浪。
虽然永乐年间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朱棣一死,朝中官员与士绅便纷纷上书反对。
那时的郑和船队只能在港口与船上苦苦等待,期盼朝廷能继续支持这支舰队。
继位的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虽有多年监国经验,但终究无法真正掌舵大局。
还没来得及处理太多国事,便撒手人寰。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被称为“好圣孙”
,表现虽不差,但也谈不上耀眼,只能说四平八稳。
他虽受朱棣亲自教导,但无论眼界还是魄力,都无法与祖父相比。
虽在宣德五年支持了第七次下西洋,但支持力度远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