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
搞建材的这段时间里,杨家小院的灶房简直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美食研中心!
颜氏挽着袖子,叉着腰,如同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调动着周婆子、凤儿、刘家婆媳、李家母女等一众“娘子军”
。
和面的、擀面的、切条的、烧火炸面饼的、熬制各种卤子的……分工明确,忙而不乱。
空气里弥漫着各种复杂的、诱人的香气——油炸碳水特有的焦香、浓郁的肉香、清新的蔬菜香、还有各种酱料混合在一起的复合滋味,勾得院子里干活的人们频频侧目,口水都不知道咽了多少回。
颜氏这回可是下了血本,把家里能用的好材料都翻腾出来了。
猪肉剁馅炸酱、排骨焯水红烧、肥鸡炖蘑菇、鲜鱼熬汤……素的也没落下,除了招牌的番茄鸡蛋,还试了蘑菇笋丁、青菜豆腐、甚至还用香油和芝麻酱调了个浓香的麻酱口味!
林林总总,竟然折腾出了十来种不同的卤子!
“刘家的,你那排骨火候差不多了,收汁!
对!
收到这个程度,油亮油亮的才行!”
“李家的,菌子酱再多熬一会儿,把鲜味全熬出来!”
“周家的,尝尝这酸菜味儿够不够劲?”
“凤儿!
看着点油锅!
面饼炸到微黄就捞,别过头!”
刘全家的、李钱氏、周婆子、凤儿等人被指挥得团团转,却个个脸上带着兴奋和新奇,手脚麻利地按照吩咐操作着。
就连刘香和李娟也在旁边打下手,学着切配菜、看火候。
元娘和刘秀芝则拿着小本本(其实是舒玉做的纸裁的)和炭笔,在一旁记录着每种卤子用了哪些材料,大概用了多少,试图核算成本。
舒玉看得眼花缭乱,吸着小鼻子,每一种香味都想凑过去闻一闻。
颜氏看到她,顺手用筷子夹了一小块炖得酥烂脱骨的排骨塞进她嘴里:
“尝尝这个!
看好不好吃!”
又舀了一小勺菌菇酱让她品品咸淡。
舒玉像只被投喂的小仓鼠,腮帮子塞得鼓鼓囊囊,只能拼命点头,含糊不清地赞美:
“唔!
好次!
都好好次!”
每出一种新卤子,颜氏就让人用小碗盛了,配上刚炸好又煮软的面条,端到院子里,让大家都尝一口,然后必须说出个一二三来:咸了淡了?香不香?腻不腻?喜欢不喜欢?
起初大家还战战兢兢,不敢多说,后来见颜氏是真心实意想问意见,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
尤其是刘秀芝,点评起来那叫一个犀利直接:
“这肉酱咸了!
齁嗓子!
得少放盐!”
“排骨的香!
肉炖得烂糊!
就是汤有点少,拌面差点意思!”
“蘑菇笋丁的鲜是鲜,就是太素了,得加点猪油渣提提香!”
“麻酱的……嗯……吃着有点糊嘴,可能有人好这口?”
元娘则更细致温和些:“番茄鸡蛋的酸甜度正好,孩子们肯定喜欢。
就是鸡蛋块可以再炒嫩点。”
“鸡肉蘑菇的汤要是再浓白些就更好了。”
就连刘全老汉都捻着胡子,小心翼翼地表意见:“老夫觉得……这红烧口的,滋味浓厚,更适合男子口味。
若是卖给内宅,或许清淡些的更受欢迎……”
一场面条卤子品尝会,硬是开成了民主评议大会。
等到晚饭时分,颜氏干脆把十几种卤子每样都盛了一小盆摆在桌上,又煮了一大锅面条,让全家人自己随便搭配着吃,吃完必须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两种。
“都别愣着!
每人拿个碗,每种卤子都舀一点拌面试试!
觉得哪个最好吃,最愿意花钱买,就在哪个碗旁边放颗豆子!”
这下可热闹了!
三十多口子人,口味各异,争论得不亦乐乎。
有喜欢浓郁肉香的,有偏爱清爽素净的,还有就好那口酸甜开胃的。
大家拿着空碗,像逛集市一样,在每个卤子碗前停留,小心翼翼地舀上一小勺,拌上一点面条,仔细品尝,然后认真地把代表自己一票的豆子放在心仪的碗旁。
整个过程既严肃又带着点游戏般的趣味。
舒玉自然是每个都爱不释“口”
,小肚子吃得滚圆,最后纠结了半天,还是在番茄鸡蛋和红烧排骨的碗旁各放了一颗豆子。
投票结果毫无悬念。
酸甜开胃、色泽诱人的番茄鸡蛋卤和肉香浓郁、酥烂入味的红烧排骨卤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看来这口味的受众最广。”
元娘看着那两堆小山似的豆子,笑着总结。
“行!
那就定下主推这两样!”
颜氏一锤定音,脸上带着疲惫却又兴奋的红光。
但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来了——这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