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道理。
最后,苏浩泽特意去了一趟后厨,找到正在检查备料的主厨陈师傅。
陈师傅是店里的老臣子,手艺扎实,为人严谨甚至有些古板。
他听完,用布擦了擦手,眉头紧锁,摇了摇头:“苏总,不是我不愿意教。教徒弟,尤其是教真心想学的人,是积德的事。但也是顶费心的事!收了,就得好好教,不能误人子弟。这姑娘是个外国人,底子薄,饮食习惯、操作习惯都不同,教起来更费劲。
咱们后厨现在这么忙,抽专人手把手教,难免影响出餐。万一教个半吊子,她出去说是‘膳时记’教的,做出来的东西味道不对版,砸的是咱们自己的招牌。依我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让她来体验一下、拍拍照可以,系统学…还是算了吧。咱得对得起咱的手艺,也得对得起想学的人那份心。”
听完三人的意见,苏浩泽靠在椅背上,指尖轻轻敲着桌面。
赵明生乐观进取,看重战略机会。
金子明谨慎周全,权衡利弊风险。
陈师傅务实守成,坚守专业底线。
三人角度不同,但都言之有理。
他综合考量着:赵明生看到的机遇是真实的,品牌文化输出需要这样的载体;金子明指出的风险是客观的,必须未雨绸缪;陈师傅强调的责任是根本,技艺传承容不得半点马虎。
最终,一个想法在他心中逐渐清晰。
他对艾米了解不深,但欣赏她那份大胆和热情,也看到了她身上蕴含的独特价值。
直接拒绝,可能错失一个有趣的可能,贸然答应,又确实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或许,”苏浩泽心想,“可以给她一个机会,也给我们自己一个观察和评估的机会。”
他当即做出了决定:不如就设置一个为期一周的短期测试期。
这不算是正式收徒,更像是一场针对意志力和学习态度的试炼。
学厨之路,枯燥艰辛,远非看上去那么光鲜有趣。
如果艾米能通过这一周的基础考验,证明她并非一时冲动,且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走下去,那么,正式教授她一些基础技艺也未尝不可。
如果她中途放弃,那也就无需后续的投入和烦恼了,对双方都算有个交代。
想到这里,苏浩泽心中有了定计。
他需要设计几个简单却考验心性的任务,来验证艾米是否真的准备好了。
这不仅是对艾米的考验,也是对他自己这个“临时导师”决策的一次谨慎验证。
他拿起内线电话,接通了助理金子明:“子明,来我办公室一下。关于艾米女士想学厨的事,我有了一个初步想法。我们需要设计一个为期一周的‘观察期’,内容要简单,但要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性和态度。”
“好的,苏总。”金子明很快来到办公室。
苏浩泽沉吟片刻,目光投向窗外熙攘的街道,缓缓说道:“学厨的第一步,不是握刀,不是掌勺,而是‘静心’和‘观察’。很多初学者都倒在了这一步,以为烹饪只是技巧的炫技,却忘了食物最根本的诚意,来自于对食材的敬畏和对过程的专注。”
他转过身,看向金子明,眼神深邃:“你去准备三样东西:一小袋最普通的绿豆,一台精准的厨房秤,还有一本空白的笔记本。另外,告诉艾米女士,如果她明天早上六点,还能保持今天的热情和决心,就到新店的后门等我。”
“六点?后门?”金子明微微一愣,这个时间和地点都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对,六点。”苏浩泽的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告诉她,不用带任何厨具,只需带上她的耐心。第一课,我们从‘分辨’和‘等待’开始。”
金子明立刻领会了苏总的意图,这看似简单的安排背后,考验的正是最基础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品质。他点头应道:“明白,苏总。我这就去联系艾米女士,并准备好东西。”
看着金子明离开的背影,苏浩泽重新坐回椅子上。
他知道,明天清晨,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时,一场关于耐心与诚意的无声试炼,将在“膳时记”的后院悄然开始。
而那位充满热情的外国设计师,能否透过这看似枯燥的第一步,真正触摸到中餐烹饪的门槛呢?
清晨六点的后门,等待艾米的,究竟会是一场怎样的试炼?
而
